因緣釋「聞」
因緣>世界
[記]釋「聞」因緣,不分四悉,但通結云因緣。若欲分者,初是世界。「舊解」下,為人。「報恩」下,對治。「此文」下,第一義。
初、問;次《大論》下,答中言「集法」者,然結集之言,通有三處:謂一千、七百、五百。一千,正當最初結集。七百,即是佛滅百年,因於跋闍[2]擅行十事,舍那、迦那,白於七百。七百乃往毘舍離國,重結毘尼,舉跋闍過。
言五百者,四百年後,因迦昵吒王,請僧供養,論道不同,因此五百往王舍城,更集三藏。今此從初,廣如諸文。
因緣>為人
因緣>對治
[記]「《報恩經》」者,第六,佛求其為侍者,許已,仍求四願:一、不受故衣。二、不受別請。三、不同諸比丘,須見即見。四、二十年中佛所說法,重為我說。佛略示言端,阿難皆解,智速根利,強持力故。
又「密說」者,辨異覺力,及重說故。己知、他不知。名之為密。又《大經》佛告文殊,阿難事佛二十年,具足八種不可思議:一、不受別請。二、不受故衣。三、不非時見佛。四、見一切女人不生欲心。五、持一切法不曾再問,唯除問於釋種被殺。六、知佛所入定。七、知至佛所者受益不同。八、悉能了知佛祕密法。
因緣>第一義
[句]此文云:「阿難得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此因緣釋也。
約教釋「聞」
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
歡喜賢,住學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聞、不聞法也。
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
本跡釋「聞」
[句]本跡解者:如上四聞皆跡引,而本地不可思議云云。[11]
[句]觀心釋者:觀因緣法,是觀聞聞。觀空,是觀聞不聞。觀假,是觀不聞聞。觀中,是觀不聞不聞云云。一念觀者,妙觀也云云。[13]
表格 11 釋「聞」之四釋
因緣
|
世界
|
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大論》云:「阿難集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
|
為人
|
舊解云:「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
|
|
對治
|
《報恩經》云:「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又云:「佛口密為說也。」《胎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況餘處說耶?
|
|
第一義
|
此文云:「阿難得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
|
|
約教
|
藏
|
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
|
通
|
歡喜賢,住學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聞、不聞法也。
|
|
別
|
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
|
|
圓
|
阿難海,是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今經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之妙法也。
|
|
本跡
|
跡
|
如上四聞皆跡引。
|
本
|
本地不可思議云云。
|
|
觀心
|
觀因緣法
|
是觀聞聞。
|
觀空
|
是觀聞不聞。
|
|
觀假
|
是觀不聞聞
|
|
觀中
|
是觀不聞不聞云云。一念觀者,妙觀也云云。
|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如是我聞)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