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釋別序:三、疑念序



[句]卍爾時彌勒作是念今當問誰?是疑念序。文為兩:一、彌勒疑念二、大眾疑念。彌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三、念文殊。[1]

別序:三、疑念序>一、彌勒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2]
[句]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3]
[記]次、爾時釋疑念序。初云但成一疑本疑六瑞自力不任方思答者再思有在仰託文殊文殊念興有決疑地故第二念於茲自亡。既已得人何須再念?故第三念於時復息及至發問初疑尚存故云一疑。 
 問:經稱文殊是法王子者此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 答:有二義故。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並為菩薩眾首。[4]

因緣釋
[句]神變者:內也;外也。名天心即是天然內慧;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首楞嚴云:[5]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蓋一切。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內慧故興念至此。[6]
[記]次釋初念中初因緣釋云神變內外此明表異須此別釋。若通釋者大寶積經一切諸法皆名神變。具如止觀第一記引。
 「神名釋名兼辨相。首楞明所依法。法王功用也亦是問由。[7]

約教釋
[句]若夫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者,凡人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此就極處亦不知也。
本跡釋
又彌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彷彿知?應須隱明示闇,權言不知也。[8]
[記]次若夫下,即約教也。亦是更釋功用,及以問由。又此問由,雖由不測神變,正由自決,故利他;機發,故應赴。因緣和合而設斯問令知,彌勒不識所以,故須諸位展轉比決。
 「者,苦行外道及諸凡夫。者,得禪外道及信者習定。者,三藏中除身子外,諸聲聞也。此就極處亦不知者,凡若夫之言,明其意通,故下節節不知於上,若極位者,則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故菩薩補處及以尊極,此之三位,若存教道,應通四教,展轉互比。文中且然,今最居極,故補處極,不知尊極。
 「又彌勒去,義當本跡,隱本智明,跡同暗訥。
 若作觀心釋者,智照靈通,六即隨變,初文因緣,義對四悉,其義宛然。內外異故,見聞歡喜,六瑞外彰,物睹生善,依理變通,遍調一切,法王理極,故無過上。[9]

表格 72 現神變相之四釋
因緣
「神變」者:「神」,內也;「變」,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
約教
若夫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者,凡人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此就極處亦不知也
本跡
又彌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彷彿知?應須隱明示闇,權言不知也
觀心
智照靈通,六即隨變,初文因緣,義對四悉,其義宛然。內外異故,見聞歡喜,六瑞外彰,物睹生善,依理變通,遍調一切,法王理極,故無過上


別序:三、疑念序>二、大眾疑念

[句]卍大眾有兩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10]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11]
[句]若將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偈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無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中無者欲推補處[12]居先也。舊解先有三意:一是補處二有三念三能發問。為此義故大眾闕一念也。
因緣釋
問:文殊、彌勒德位相亞何故一問一答? 答:夫機有在無位雖齊等賓主異宜聖人承機非問者不能答也。
約教釋
又法門有權實權補處須問實者須答。
本跡釋
又跡有久近近問久答。
觀心釋
又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為眾生應須問。文殊名妙德德應須答。此即四種消文意。[13]
[記]若將下偈顯大眾疑念同彌勒有三者此諸大眾共睹六瑞自入位來遍歷多會久知文殊神用莫測。故至彌勒興念之時眾亦精誠專注妙德故使彌勒發問之際先觀大眾方宣固疑審知文殊是決疑地舊解可知。準今問答意引偈既云三念不專彌勒但處一事任運發問居先。
 言問答者文殊最能何獨彌勒?應云物機在於問者答者故以四釋而消其文即因緣等也。
 初問答下是因緣如文殊推堪問疾於無垢施仍為所訶故云在無
 「又法門約教四教不出權實故也。
 「又跡本跡也。
 「又名觀心也。
 初因緣中其文雖狹若義立者亦具四悉。問答隨樂即世界也。赴眾所欣為人也。咸釋眾疑對治也。位行齊等第一義也。[14]

表格 73 大眾作念之四釋
因緣
世界
問答隨樂,即世界
初問答下是因緣
為人
赴眾所欣,為人
對治
咸釋眾疑,對治
第一義
位行齊等,第一義
約教
法門有權實,權補處須問,實者須答
本跡
跡有久近,近問久答
觀心
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為眾生,應須問。文殊名妙德,德應須答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30a11-a14
[2] 《妙法蓮華經》卷一,CBETA, T9, no. 262, p. 2b25-b29
[3]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30a14-a15
[4]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8b07-b14
[5] 首楞嚴》,乃《首楞嚴三昧經》。
[6]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30a15-a19
[7]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8b15-b18
[8]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30a19-a24
[9]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8b19-c05
[10]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30a24-a25
[11] 《妙法蓮華經》卷一,CBETA, T9, no. 262, p. 2c01-c03
[12] 補處:補到佛位的意思。One who repairs, or occupies a vacated place, a Buddha who succeeds a Buddha, as Maitreya is to succeed Śākyamuni.
 補處彌勒:一生補處的彌勒。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繼釋迦如來在此世界成佛,而補到佛位。
[13]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30a25-b06
[14]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8c06-c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