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阿難



因緣釋
因緣釋>世界
[句]阿難,此云歡喜,或無染。淨飯王冀太子為金輪,霸其宗社。忽棄國捐王,憂惱殆絕,魔來誑之:汝子已死。王哭云:阿夷[1]語既虛,瑞相亦無驗。復有天來云:汝子成佛王疑未決,須臾信報,昨夜天地大動,太子成佛,王大歡喜。

白飯王奏云生兒,舉國欣欣,因名歡喜,是為父母作字。阿難端正,人見皆悅,佛使著覆肩衣。有一女人,將兒詣井,見阿難目視不眴,不覺以綆繫其兒頸。
因緣釋>為人
中阿含云:四眾若聞阿難所說,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時,先為謦咳,[2]大眾皆歡喜。四眾若觀其默,行住坐臥,指撝處分進止,動轉皆歡喜。
阿難四月八日佛成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五,阿難年二十五。佛時求侍,五百請為,如前說,眾勸阿難,阿難順從,五百皆歡喜。目連騰阿難三願,佛言:預知譏嫌,求不受故衣食。欲自利益,求出入無時。佛印而許。佛言:阿難勝過去侍,過去侍聞說乃解,今佛未發言,阿難已解如來意。須是、不須是,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難,如來歡喜。四天王各奉佛缽,佛累而按之,合成一缽,四緣宛然,而此缽大重,阿難歡喜,荷持無倦。
中阿含第七云: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十千揵度,皆誦不遺,不重問一句,念力歡喜。阿難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盡殘思,而能不染,一切天人龍神,無不歡喜。佛滅度後,在師子床,迦葉、大眾讚曰: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因緣釋>對治
自誓坐入涅槃,住恐離車[3]有怨,進恐闍王[4]有怨。於恒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與天,一與龍,一毘舍離,一阿闍世。
因緣釋>第一義
阿育王禮阿難塔,奉千萬兩金偈歎白:能攝持法身,法燈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設上供養。念持多所聞,口出微妙語,世尊所讚歎,天人之所愛。」《增一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難第一。[5]
[記]釋阿難因緣中,初是世界;中含下,為人;自誓下,對治;育王下,第一義。
  宗社者,具如止觀第四記。[6]

約教釋
[句]約教者:歡喜阿難,三藏也。賢阿難,通也。典藏阿難,別也。海阿難,圓也。
本跡釋
本跡者:本住非歡喜,非不歡喜,法身如虛空,智慧如雲雨,能持能受,跡為歡喜也。[7]
[記]本跡中,約歡喜地,以釋本住地,即住也。[8]

觀心釋
[句]觀心與相似即空即假即中相應,是觀心歡喜,乃至真觀相應云云。[9]
[記]約觀中,相似乃至相應觀心者,亦可通取名字。
  言云云者,具述觀相。[10]

表格 43 阿難」之四釋
因緣
世界
阿難,此云歡喜,或無染。淨飯,王冀太子為金輪,霸其宗社。忽棄國捐王,憂惱殆絕,魔來誑之:「汝子已死。」王哭云:「阿夷語既虛,瑞相亦無驗。」復有天來云:「汝子成佛」王疑未決,須臾信報,昨夜天地大動,太子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云生兒,舉國欣欣,因名歡喜,是為父母作字
為人
中阿含云:四眾若聞阿難所說,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時,先為謦咳,大眾皆歡喜。四眾若觀其默,行住坐臥,指撝處分進止,動轉皆歡喜。
阿難四月八日佛成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五,阿難年二十五。佛時求侍,五百請為,如前說,眾勸阿難,阿難順從,五百皆歡喜。目連騰阿難三願,佛言:預知譏嫌,求不受故衣食。欲自利益,求出入無時。佛印而許。佛言:阿難勝過去侍,過去侍聞說乃解,今佛未發言,阿難已解如來意。須是、不須是,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難,如來歡喜。四天王各奉佛缽,佛累而按之,合成一缽,四緣宛然,而此缽大重,阿難歡喜,荷持無倦。
中阿含第七云: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十千揵度,皆誦不遺,不重問一句,念力歡喜。阿難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盡殘思,而能不染,一切天人龍神,無不歡喜。佛滅度後,在師子床,迦葉、大眾讚曰: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對治
自誓坐入涅槃,住恐離車有怨,進恐闍王有怨。於恒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與天,一與龍,一毘舍離,一阿闍世
第一義
阿育王禮阿難塔,奉千萬兩金偈歎白:「能攝持法身,法燈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設上供養。念持多所聞,口出微妙語,世尊所讚歎,天人之所愛。」《增一》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難第一。」
約教
三藏教
歡喜阿難,三藏也
通教
賢阿難,通也
別教
典藏阿難,別也
圓教
海阿難,圓也
本跡
住非歡喜,非不歡喜,法身如虛空,智慧如雲雨,能持能受,跡為歡喜
觀心
觀心與相似即空即假即中相應,是觀心歡喜,乃至真觀相應(云云)


[1] 阿夷:為中印度迦毘羅衛國仙人阿私陀(梵 Asita)之別名。釋尊降生時,阿私陀嘗為之占相,預言其將成佛。依佛本行集經卷七至卷十所載,此仙五通具足,常出入三十三天集會之所,無不自在。
[2] 謦咳:音ㄑㄧㄥˇ ㄏㄞ。咳嗽。
[3] 離車:為音譯,另音譯為「麗掣」,族名,屬剎帝利,住在毘舍離城一帶。梵名 Licchavi, Lecchavi,巴利名同。為中印度毘舍離城(梵 Vaiśāli)之剎帝利種族,乃跋祇族(梵 Vrji)之一部。又作離車、栗呫婆、離車子、利車、黎昌、隨舍利、律車、麗掣、理家、[*]磋。 意譯為薄皮、同皮、仙族王、邊地主。據善見律毘婆沙卷十載,往昔婆羅捺國之夫人產一肉胞,因其異常而以為恥,乃投入江中。為一道士攜歸,置之一處,過半 月,一肉分為二片,又經半月,一片為男,一片為女,道士因慈力之故,手指自然出乳,入於子腹,腹即內外明徹,道士遂稱兒為離車子(意謂薄皮)。二子長至十 六歲,以牧牛為生,並共立宅舍,以女嫁男,拜男為王,女為夫人。後多生王子,以三次開廣舍宅之故,稱為毘舍離(意謂廣嚴)。
 據長阿含經卷四載,佛涅槃後,離車民眾亦分得佛舍利八分之一,起塔供養。或謂該族原為西藏之同種,於佛世時,行共和之制,國富民榮,與南方之摩揭陀相對抗,其後勢力漸衰。直至孔雀王朝之祖旃陀羅笈多(梵 Candra-gupta),與該族族女締婚,其勢復漸起。〔中阿含卷四師子經、大法鼓經卷下、般泥洹經卷下、說無垢稱經卷一序品、四分律卷四十二、大智度論卷十八、大唐西域記卷七、慧琳音義卷五、卷二十九〕
[4] 闍王:國王名,是佛住世時摩竭陀國的統治者,為太子時,聽惡友提婆達多的話,幽困父王頻毗娑婆。即位後,併吞小國,威震四鄰。但因害父罪,遍體生瘡,至佛所懺悔,痊癒後,即皈依釋尊,為佛門有力的護法。
[5]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8a29-c08
[6]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8b23-b25
[7]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8c08-c11
[8]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8b26
[9]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8c12-c13
[10]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8b26-b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