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釋天人眾-欲界天



卷第五序品:釋天人眾-釋提桓因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1]

因緣釋
因緣釋>世界
[句]釋提桓因因陀羅或云旃提羅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四面各八城就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頂。須彌此翻安明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
因緣釋>為人
雜阿含四十云: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
何故名富蘭陀羅?」「為人時數數行施故。
何故名摩伽婆?」「本為人時名故。
何故名娑婆羅?」「本為人時此衣布施故。
何故名憍尸迦?」「本為人時姓故。
何故名舍脂缽低?」「舍脂是婦缽低是夫。
因緣釋>對治
何故名千眼?」「本為人時聰明於一時坐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名千眼。
因緣釋>第一義
何故名因提利?」「為三十二天主。」《瓔珞第三云:天帝名拘翼。[2]
[記]三十三天三光、四天王,《俱舍云: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恒憍大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首所住。中宮名善現周萬逾繕那外四苑莊嚴眾車麤雜喜。
 若作四悉者:住處得名世界能施,為人思義,對治天主,第一義。[3]

約教釋
[句]教門者:阿含中帝釋是阿那含。般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桓因。別、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內證不同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云云。[4]
[記]約教者:阿含證三藏般若證通別、圓者,《華嚴經帝釋在第二地故知兩教並得首楞嚴定明矣。
過賢劫等者具如般若。
云云得記義當三教菩薩。[5]

本跡釋
[句]本跡者:十住、行、向,即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二,妙覺為主,同棲第一義天。共服實相甘露,即本也;居須彌頂,跡也。
觀心釋
觀心解者:自行十善,勸他隨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即是三十三觀門也。[6]
[記]本跡中云共服甘露者,大經第六四依品云:如三十三天,有妙甘露不死之藥。譬初住已上,理同也。[7]

表格 60 釋提桓因」之四釋
因緣
世界
釋提桓因,因陀羅,或云旃提羅,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四面各八城,就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頂。須彌,此翻安明,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
為人
《雜阿含》四十云: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
「何故名富蘭陀羅?」「為人時,數數行施故。」
對治
「何故名千眼?」「本為人時聰明,於一時坐,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名千眼。」
第一義
「何故名因提利?」「為三十二天主。」《瓔珞》第三云:「天帝名拘翼。」
約教
三藏教
帝釋是阿那含
通教
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桓因
別教
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
圓教
本跡
共服實相甘露,即本;居須彌頂,跡
觀心
自行十善,勸他隨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即是三十三觀門

卷第五序品:釋天人眾-三天子

因緣釋
[句]名月等三天子,是內臣,如卿相。或云:是三光天子耳。
本跡、約教釋
名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此即本跡釋也。
觀心釋
觀解者:三觀即三智,三智即三光,從三諦生三智。云云。[8]
[記]名月等本跡,並出正法華,本必有教。
觀解意者,三諦即第一義天,諦即是境,境生於智,智如子也。
云云者,境別智別,生子不同。[9]

表格 61 三天子」之四釋
因緣
是內臣如卿相。或云:是三光天子
本跡
「名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
「普香」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
「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
觀心
三觀即三智,三智即三光,從三諦生三智。「諦」即「天」,「智」即「子」

卷第五序品:釋天人眾-四大天王

因緣釋
[句]四大天王者:帝釋外臣,如武將也。居四寶山,高半須彌,廣二十四萬里。
東提頭賴吒,此云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二鬼:揵闥婆、富單那。南毘留勒叉,此云增長,亦云免離,居琉璃山,領二鬼:薜荔多、鳩槃茶。西毘留博叉,此云非好報,亦云惡眼,亦云雜語,居白銀山,領二鬼:毒龍、毘舍闍。北毘沙門,此云種種聞,亦云多聞,居水精山,領二鬼:羅剎、夜叉。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10]
[記]居四寶山者,秖是須彌,正法念云:四級各有十住處,具如文。
 「廣二十四萬里者,未知所出;若俱舍,依妙高半腹而住。有四級頌云: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向上一一,各半減故。
 「東提頭等者,名在金光明第二四天王品爾時,提頭賴吒天王、毘留勒叉天王、毘留博叉天王、毘沙門天王。始自東方,終于北方。第三鬼神品,列二十八部。[11]

本跡釋
[句]本跡者:本為常、樂、我、淨,四王護持佛法,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常王,護東方常無常雙樹;樂王,護南方樂無樂雙樹;我王,護西方我無我雙樹;淨王,護北方淨不淨雙樹。枝榦喻,華喻於,果喻於,茂葉喻,護此華果,常能利益一切眾生,故跡為四王而護世也。[12]
[記]不令等者,跡防四樹,四樹既表於四德,以跡表本,本護四德雙樹。雖復四枯四榮,然非枯非榮之理,亦不出於常樂我淨,故護八樹,是護四德。護四德者,有其二義:一者、不許偏取,偏取成邪。二者、不許全取,全取成執。須知其理,謂非枯榮。
 今言枝葉者,以一德中,皆具四德,若偏取一名,不知具德,名取枝葉等。故外教中,並有其名,是故文云枝幹喻常等,正顯一德,各具四德。[13]

觀心釋
[句]觀解者:觀四諦智,即是四王。一諦下除愛見二惑,[14]即是護八愛見也。[15]
[記]護八愛見者,一一諦下,各一愛見,四種四諦,各隨其教,除其愛見。故四王各領,不令惱人,如各護見愛,不令取境。若從後說,王即王三昧也。當教教主,亦可皆王,各破愛見。[16]

表格 62 四大天王」之四釋
因緣
帝釋外臣,如武將也。居四寶山,高半須彌,廣二十四萬里
東提頭賴吒,此云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二鬼:揵闥婆、富單那
南毘留勒叉,此云增長,亦云免離,居琉璃山,領二鬼:薜荔多、鳩槃茶
西
西毘留博叉,此云非好報,亦云惡眼,亦云雜語,居白銀山,領二鬼:毒龍、毘舍闍
北毘沙門,此云種種聞,亦云多聞,居水精山,領二鬼:羅剎、夜叉
本跡
本為常、樂、我、淨
跡為四王而護世
常王
護東方常無常雙樹
枝榦喻,華喻於,果喻於,茂葉喻,護此華果,常能利益一切眾生
樂王
護南方樂無樂雙樹
我王
護西方我無我雙樹
淨王
護北方淨不淨雙樹
觀心
觀解者:觀四諦智,即是四王。一諦下除愛見二惑,即是護八愛見

卷第五序品:釋天人眾-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

[句]次、忉利上有焰摩,[17]此翻善時。大論云:妙善,去忉利三百三十六萬里。善時上有兜率陀,[18]此翻妙足,去焰摩如地遠,而不列者,略耳。何者?下天鈍,上天著,樂尚知來集,況不著、不鈍,而不來耶?
因緣釋
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有人言,是色界頂大自在,此不應超至彼也。
本跡釋
本跡者:此兩天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跡為兩天耳。
觀心釋
觀心者:入空是自在觀,入中是大自在觀云云。[19]
[記]他化五欲云云者,應具明欲天身量壽命。俱舍云:贍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東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色天逾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無雲減三。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承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色無晝夜殊,劫數等身量,無色初二萬,後後二二增,少光上下天,大全半為劫。若論高下,於一一天,如去下量,去上亦然。[20]

表格 63 自在天」之四釋
因緣
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有人言,是色界頂大自在,此不應超至彼也。
本跡
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
跡為兩天
觀心
入空
自在觀
入中
大自在觀


[1] 《妙法蓮華經》卷一,CBETA, T9, no. 262, p. 2a15-a18
[2]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3c21-24a06
[3]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a09-a16
[4]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a06-a10
[5]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a16-a19
[6]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a10-a14
[7]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a20-a21
[8]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a14-a19
[9]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a22-a24
[10]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a20-a28
[11]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a25-b03
[12]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a29-b06
[13]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b03-b12
[14] 愛見: (ài jiàn)  (name of a kalpa) 愛與見的二種煩惱,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智度論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
[15]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b06-b07
[16]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b12-b16
[17] 焰摩: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
[18] 兜率陀 (兜率 or 兜率哆)Tuṣita, from tuṣ, contented, satisfied, gratified; name of the Tuṣita heaven, the fourth devaloka in the 欲界 passion realm, or desire realm between the Yama and Nirmāṇarati heavens. Its inner department is the Pure Land of Maitreya who, like Śākyamuni and all Buddhas, is reborn there before descending to earth as the next Buddha; his life there is 4,000 Tuṣita years (each day there being equal to 4000 earth-years) 584 million such years.
[19]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4b08-b16
[20]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6b17-b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