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釋別序:二、現瑞>釋地六種動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1]

[句]普佛世界,地六種動者,舊云:[2]動三乘人,因果決定六執者,此破三藏家三乘六執,未破通教三乘六執。通教約法,三人因果同;若約人,三人因果異,此之同異俱被破,而舊家破意不破此也。別教無三乘名,則無六執,舊所不破。今明別家因時三法縱橫,果時三法亦縱橫,此則須破。[3]
[記]釋普佛世界等者,初破古者,以六表六,其義可然。直云三乘,但破三藏三乘,因果義未周悉,故以藏、通兩三,及別橫豎比之,方顯圓經六番破也。涉法師云:地神令動,此見甚薄。約別破中云縱橫者,且如止觀第三所引。[4]

約教釋
[句]今釋地六種動,表圓家六番破無明。無明磬礡,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無明若轉,即變為明,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也。六種,表住、行、向、地等,妙六番也。
因緣釋
優婆塞清淨行經云: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切眾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即此義也。[5]
[記]今釋下,正釋也。初文似約教,清淨行經似因緣。
 初文釋中,云磐礡者,即堅大貌也。即七方便人,[6]未破大無明,來至此會,始破無明。無明難動,猶如大石,是故云也。又前非不破,據難破者,至今皆破,故云磐礡。若準長含,多緣地動,亦可為表。
 經云有六緣地動,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輪、入滅。小教雖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後六,即初地、初住位之功用也,故此位居六番之首。四輪但因,故從因立名,六動兼果,從果立名。又極果、分果,俱得名果,故名為果。破古對今,則具四教。又妙覺者,雖未即入,到在不久,始末兼舉,故云從果。[7]

本跡釋
[句]本跡解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得此意,即是識本。非謂他佛,昔現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云云。[8]
[記]本跡後言云云者,應引本文我本行菩薩道時,即本四輪也;我成佛已來,本六番也。本初實成,亦以此瑞,用表六番,故顯教中,文殊引他佛之昔事,同我佛之今序。密意正表昔佛必有於今,今佛豈無於昔,昔成已久,故非一反。[9]

觀行釋
[句]觀行者,動六根也。地相堅固,如六根水執,未曾入大乘之道。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東涌西沒者,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煩惱互滅;鼻根功德生,眼中煩惱互滅;餘方涌沒,表餘根生滅,亦復如是。
六動者:動、起、涌、震、吼、覺。一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此即表淨十八界也云云。[10]
[記]觀行釋中,初句總標。次正釋中,初約動為表。次約六為表。初文者,言雖兼六,正語於動,皆表當破無明,名為動。難動地,即能表也;淨未淨根,即所表也。次等二六者,俱約六數表也,表淨六根約觀解故。故得通約觀行、相似、分真等位,皆淨六根。於中初六者事,東踊等,具如中陰等經。今入觀心,義復符會。
 言表根者,眼、鼻已表於東、西,耳、舌理對於南、北。中央,心也。四方,身也。身具四根,心遍緣四,故以心對身,而為踊沒。謂中踊邊沒,邊踊中沒,可表六及十二入也。
 復有六動者,義兼十八,於其六中,前三是形,後三是聲,形實聲虛,六根亦似三形三聲。此六事釋,新舊不同,新云動踊震擊吼爆,今且用舊。搖颺不安名,自下升高名[-+]壟凹凸名,六方出沒亦名,隱隱有聲名,砰磕發響名,令物覺悟名。新云:擊如打搏,爆若火聲。經論略標,多云震動,即形聲三,各標一也。
 《大經云:純陀去後,未久之間,其地忽然六種震動。
 又各有三者,以表一根,各有根、識、境三。初文表六中,表雖更互,破必同時。
 「淨十八界者,次辨所表,皆破無明,故知秖是見陰界入,皆常住耳。
 「云云者,應具述所表,以成觀心,但略存數,並闕心境,辨妙相狀,次不次等。亦可根根皆修三觀,如十八動。此中但約能動之相,所動唯秖一地而已。如根雖六,以心破故,一切俱破。[11]

表格 69 六動」之四釋
因緣
《優婆塞清淨行經》云:「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切眾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
約教
地六種動,表圓家六番破無明。無明磬礡,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無明若轉,即變為明,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也。六種,表住、行、向、地等,妙六番也
本跡
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得此意,即是識本。非謂他佛,昔現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
觀心
觀行者,動六根也。地相堅固,如六根水執,未曾入大乘之道。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



[1] 《妙法蓮華經》卷一,CBETA, T9, no. 262, p. 2b12
[2] 舊云」,指光宅疏一。
[3]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8c13-c19
[4]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6a16-a20
[5]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8c20-c26
[6] 七方便人:()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位。又稱七方便位、七賢、七賢位、七加行位。分別為: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參閱「七賢」120
 ()天台宗涉於諸教立有二種。()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謂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藏教、通教、別教之菩薩乘。()依斷見、思二惑而立者,謂藏教之聲聞、緣覺,通教之聲聞、緣覺、菩薩,與別教、圓教之菩薩。
[7]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6a21-b04
[8]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8c26-c28
[9]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6b04-b09
[10]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28c29-29a09
[11]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96b09-c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