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孫陀羅難陀



因緣釋
因緣釋>世界
[句]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此翻好愛,亦端正;難陀如前,種姓如那律中說。

因緣釋>為人
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異,若入眾中,有不識者,謂言佛來。彌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聰明,國人號為智者、見者。共身子論議,結舌,善心生,欲於佛法出家,見難陀色貌姝偉,歎云: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堂者乎?難陀即度出家。
因緣釋>對治
婦即孫陀利,極端正,食息不相離。佛與阿難,途行乞食,到其門,正共婦在高樓食,即起迎佛,婦言:須君還乃共食耳。白佛,言:轉輪王種,云何自辱?持佛缽取飯,佛即還尼俱類園,語阿難,令難陀送食來。阿難宣佛旨,令其送飯奉佛。佛令剃頭,握拳語剃者:勿持刀臨閻浮提王頂。佛偪不得止,乃剃頭。明日,佛與五百比丘應請,求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關房掃地,關南北開,掃此彼污,復懼佛歸,即逃走歸去。於路值佛,屏身隱樹,樹迥升空,佛見即喚,將還,問何故去?即答:昨與婦別,待還乃食,憶婦去耳。
因緣釋>第一義
佛將遊天堂、地獄云云 ,故以婦字標之。[1]
[記]釋孫陀羅難陀因緣中,初是世界;四月下,為人;婦即下,對治。云云者,文略,義當後時得道,是第一義。
  彌沙塞者,彼律乃是跋難陀,且以名同釋之,俱端正故。地獄、天堂已後文,廣如止觀第二記。[2]

約教釋
[句]約教者:俗諦有法喜,真諦無喜,三藏教也。即俗喜是真喜,通教也。從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別教也。即通喜,具一切法喜,圓教也。
本跡、觀心釋
本跡、觀心如前(云云)[3]
[記]本跡、觀心如前者,如前難陀中釋。[4]

表格 40 孫陀羅難陀」之四釋
因緣
世界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此翻好愛,亦端正;「難陀」如前,種姓如那律中說
為人
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異,若入眾中,有不識者,謂言佛來。《彌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聰明,國人號為智者、見者。共身子論議,結舌,善心生,欲於佛法出家,見難陀色貌姝偉,歎云:「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堂者乎?」難陀即度出家
對治
婦即孫陀利,極端正,食息不相離。佛與阿難,途行乞食,到其門,正共婦在高樓食,即起迎佛,婦言:「須君還乃共食耳。」白佛,言:「轉輪王種,云何自辱?」持佛缽取飯,佛即還尼俱類園,語阿難,令難陀送食來。阿難宣佛旨,令其送飯奉佛。佛令剃頭,握拳語剃者:勿持刀臨閻浮提王頂。」佛偪不得止,乃剃頭。明日,佛與五百比丘應請,求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關房掃地,關南北開,掃此彼污,復懼佛歸,即逃走歸去。於路值佛,屏身隱樹,樹迥升空,佛見即喚,將還,問何故去?即答:「昨與婦別,待還乃食,憶婦去耳。」佛將遊天堂、地獄(云云)
第一義
文略,義當後時得道,是第一義
約教
三藏教
俗諦有法喜,真諦無喜,三藏教
通教
即俗喜是真喜,通教
別教
從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別教
圓教
即通喜,具一切法喜,圓教
本跡
本者,本住實際,非喜非不喜。跡名歡喜
觀心
觀心與理,相似相應,故名歡喜觀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7b21-c12
[2]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8b11-b15
[3]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7c13-c16
[4]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8b15-b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