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序品(觀心釋山)
因緣釋
因緣釋>世界
[句]「耆闍崛山」者,此翻靈鷲,亦云鷲頭,亦云狼跡。梁武云王雎,引詩人所詠關睢是也。《爾雅》云:「似鴟」。
因緣釋>為人
又解:山峰似鷲,將峰名山。
因緣釋>對治
又云:山南有尸陀林,鷲食尸竟棲其山,時人呼為鷲山。
因緣釋>第一義
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
有五精舍:鞞婆羅跋恕,此云天主穴;薩多般那求訶,此云七葉穴;因陀世羅求訶,此云蛇神山;薩簸恕魂直迦缽婆羅,此云少獨力山;五是耆闍崛山。
[記]「梁武」等者,「(目+鳥)」字應作「睢」,其鳥似鷹。云「似鴟」者,或恐誤。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雌雄各居,欲交俱鳴,交已各去,故以之類皇妃也。《詩》云:「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今江東人呼為鶚,好在江洲。梁武意謂睢形近鷲,故引之耳,此屬世界也。「又解山峰」下,為人,睹者生悅故也。「又云」去,對治,能藏惡故,亦當治惡。「又解」去,第一義,三乘聖居,是第一義。
次辨五峰及後問答,但是第一義中釋疑,及分別山相,非四悉攝。又《增一》三十一云:佛在靈鷲,告諸比丘,久遠同名靈鷲,更有別名,汝等知不?亦名廣普山、負重山、仙人窟山,恒有羅漢菩薩得道,及神通諸仙所居。有五百辟支佛住,如來欲下,先令淨居天子來此告令:『令此土淨,卻後二年,佛現此間。』支佛聞已,燒身入滅,何以故?世無二佛,國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
約教釋
觀心釋
[句]觀釋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陰,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陰舍空,空為涅槃城,此觀既淺,如見土木。若體五陰舍即空,空為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觀五陰舍,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之四德,常為諸佛之所遊處。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受、想、行、識,一切眾生即是涅槃,不可復滅,畢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實體云云。[6]
[記]約觀中,先解「王舍」中,初立觀境。言「心王造舍」者,識陰為王造業,諸心必有心所,今欲消王,且以善惡心王,以對無記之舍,故云「王造」。
[句]觀心山者,若觀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三陰如鷲,觀此靈鷲無常,即析觀也。觀此靈鷲即空,體觀也。觀「靈」即智性了因,智慧莊嚴也;「鷲」即聚集緣因,福德莊嚴也;「山」即法性正因。不動三法名祕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別、圓二觀云云。[8]
[記]約山作觀,亦先立觀境,正當觀陰,具如《止觀》第五去文。
別、圓觀中,既云「山即法性正因」,法身餘之二德,準諸文說,故知此觀不同他見。所以又約山為觀者,山城雖殊,同是依報,是故約之,以觀正報。又諸觀境,不出五陰,今此山等,約陰便故,以諸文中,直云境智。
「自住其中」等者,以《大經》及此經意,共為自他;「定慧力莊嚴」,即自住其中;「以此度眾生」,即安置諸子。
表格 16 「耆闍崛山」四釋
因緣
|
世界
|
梁武意謂睢形近鷲,故引之
|
梁武云王雎,引詩人所詠關睢
|
|||
為人
|
睹者生悅故
|
山峰似鷲,將峰名山
|
||||
對治
|
能藏惡故,亦當治惡
|
山南有尸陀林,鷲食尸竟棲其山,時人呼為鷲山
|
||||
第一義
|
三乘聖居
|
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
|
||||
約教
|
例如城義說云云
|
|||||
本跡
|
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跡居靈鷲。
又本跡各有靈鷲。
《壽量》云:「常在靈鷲山」,本也。
|
|||||
觀心
|
王舍城
|
王即心王,舍即五陰,心王造此舍"先解「王舍」中,初立觀境
|
||||
藏
|
若析五陰舍空,空為涅槃城,此觀既淺,如見土木
|
|||||
通
|
若體五陰舍即空,空為涅槃城,即通教
|
|||||
別
|
若觀五陰舍,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之四德,常為諸佛之所遊處
|
|||||
圓
|
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受、想、行、識,一切眾生即是涅槃,不可復滅,畢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實體
|
|||||
耆闍崛山
|
約山作觀,亦先立觀境,正當觀陰,具如《止觀》第五去文
|
|||||
藏
|
若觀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三陰如鷲,觀此靈鷲無常,即析觀
|
|||||
通
|
觀此靈鷲即空,體觀
|
|||||
別
|
不動三法名祕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
|
觀「靈」即智性了因,智慧莊嚴
|
||||
觀「鷲」即聚集緣因,福德莊嚴
|
||||||
圓
|
觀「山」即法性正因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