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菩薩法,[1]
[記]釋〈序品〉餘,「教菩薩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帶異名以釋,故加之以處。處為能生之一法,一法秖是究竟相,故云諦理。諦理乃與法華不殊,故燈明佛歎《法華經》。亦云「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為證,證義處也。所以經名在序,但云「無量義」耳。以兼正故,教菩薩法,加於處也。取下三昧,來通釋之,使兩處義齊,俱序並正。
嘉祥云,此有二義:一者、實相名為無量,二者、實相所生名為無量。今謂無量之名,可名所生。實相之稱,應申能生。雖立能所,俱名無量,則未可也。若對異名,能生之法,名為實相,斯則可矣。直爾釋序,意都不然。經自釋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生即所生,一法能生,即實相也。古來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釋耶?故論云:「此是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既云欲說,非即全同;若其全同,即是已說。故論存序,乃云欲說,意兼於正,則為異名,論其二途。
今釋準彼,亦順下文,三昧為歎。若所入三昧,唯依所生,列名秖應,但云無量,故知經名,文在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義必雙含,所以前消。論云:「欲說此經,先入此定。」今從經所表邊,復以義處歎之,及引文證,全在此經。[3]
佛所護念![4]
[記]「佛護念」者,果人所護,既是能生無量義處,復是佛所證得,豈佛所證,而非實相?故引自住而以為證,昔未說故,名之為護,約法約機,皆護念故。
「從雖欲」下,明護念意。佛意本欲,唯說能生,故說無量義時,機仍未發,隱而不說,故云「護念」。故無量義下,一護念言,亦成兩向,但彼經文,雖云從一出多,未云從多歸一,猶是覆相,名為護念。若不爾者,則已說法華,何名為序?以未說故,故云「雖欲開示」等也。以未說故「護」,未暢故「念」。
言「久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從所生,非專佛護,在昔通說,無時不然。故《法華論》云:「蓮華二義:一者出水,二者開敷。彼如出水,此若開敷」,所以仍名「為蓮故華」,但有未開、當開之別。[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