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大岳法師(20111006)



所謂神通,又稱神通力、神力、通力、通,是指無礙自在、神變不可思議之超自然妙用。一般來說,神通有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六種。前五類神通,簡稱五通,是佛教和外道共通的。第六種神通,又稱漏盡智證通,是佛教特有的神通,需要靠佛教的般若智慧證得。獲得神通有多種途徑。如《俱舍論》中說:「神境有五,修、生、咒、藥、業成故。意即神通的獲得有五種:依修行得、出生報得、持咒成就、依藥方得、因業力得。然而神通的獲得,最主要的是依靠修行深入禪定。

因為印度宗教中習禪傳統的影響,神通在早期佛教中曾占據重要地位,是佛教修行、弘法的重要方便法門。

在佛陀時代,佛陀和弟子們在修行、弘法中曾借助神通之力而度化眾生、成就佛道。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神通隨著印度與西域來華傳法的禪師帶到中國北方,他們一度依靠神通之力擴大了佛教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盛行修禪習定,通過修禪定獲取神通,這成為了當時的一種修行風氣。天臺宗的先驅者慧思大師在北方生活、成長,深受當時北方習禪風氣的影響,在他的禪法中,也包含了大量神通的思想。在他一生的修行、弘法過程中,多次顯示神異事跡。為弘揚正法,他曾多次遭受惡比丘毒害,但都借助神通力而得以免死,「怨嫉鴆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

慧思大師不僅在修行實踐中顯示神通,而且在其禪學思想中,摻雜了大量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和他的創新禪法一樣,他的神通思想也具有他自己鮮明的特征,并在他的禪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對于天臺宗的影響很大,修習神通的思想后來融入懺法、念佛等儀軌中,成為了天臺宗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立誓愿文》、《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等著作中。他結合個人修行實踐,對神通的修習方法、修行境界、對治目的,有著詳細且深入的闡述。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即慧思大師關于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神通思想的特點、對天臺宗風的影響,來對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述。

一、慧思大師關于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

1、為護經不滅,入山修行,學五通神仙

關于「仙人五通仙,《佛學大詞典》解釋:仙人,梵語曰哩始,稱外道之高德者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極,得五種通力,故謂為五通仙。在《立誓愿文》中,慧思大師反復提到,自己誓愿修行成為神仙五通仙五通神仙大仙人長壽仙人等。為何要成為五通神仙呢?這和他強烈的末法憂患意識有關。

從《立誓愿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慧思大師的末法思想來自于他自己親身體驗的刻骨銘心,一方面是北魏太武帝滅佛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在講經弘法過程中數次遭受諸惡論師的人身攻擊與毒害。

他一再陳述對末法環境下惡濁比丘的厭惡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現狀的憂慮和痛心。末法時代,正法難聞,是因為邪法充斥,佛經無人受持,逐漸毀滅,于是佛法也漸漸湮滅無聞。面對五濁惡世,慧思大師立下大誓愿:「我今誓愿持令不滅,教化眾生,至彌勒佛出。佛從癸酉年入涅槃后,至未來賢劫初彌勒成佛時,有五十六億萬歲。我從末法初始立大誓愿,修習苦行,如是過五十六億萬歲,必愿具足佛道功德,見彌勒佛。

2、為度化眾生,修四念處,證如意神通

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說:「欲求佛道持凈戒,專修禪智獲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眾生斷煩惱。在他的佛法理念中,獲得神通的目的是為降天魔破外道、度眾生斷煩惱。而諸佛也正是通過以深入禪定獲得的神通來認識眾生根機,然后再說法度眾生的:三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眾生時,先入禪定,以十力道種智觀察眾生根性差別,知其對治得道因緣,以法眼觀察竟,以一切種智說法度眾生。

在阿含部的經典中,認為神通的作用力,是依修禪定而獲得的,在禪定中經由初禪、二神、三禪而入于四禪,而四禪中修習神通法門,可以修得神通智證,而獲得神通力。在禪經《達摩多羅禪經》卷下中說:「根本四禪中,修起五神通。《修行道地經·數息品》中說:已得四禪,自在如是,此為五通。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也說:菩薩為起神通故,修練禪定,從初禪次第入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乃至滅受想定,一心次第入,無雜念心,是時禪波羅蜜轉名九次第定。復次,菩薩入初禪時,觀入出息,自見其身,皆悉空寂,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可見慧思大師要取得神通,是堅持了古來諸佛的傳統。

3、為疾成佛道,修法華三昧,得大神通

在慧思大師的修行體系中,《法華經》乃是頓悟法門,不假次第,可疾成佛道。如《法華經安樂行義》開篇即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可知,疾成佛道就是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如何修習法華三昧?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凈。法華三昧的行法主要體現在有相行和無相行,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相行。

利根菩薩行一乘道,具足無相四安樂行,證得法華三昧后,即可獲得六根清凈之大神通,所見同于諸佛之境界:「有人求道受持《法華》,讀誦修行,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深禪定,具足四種妙安樂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凈常眼。得此眼時,善知一切諸佛境界,亦知一切眾生業緣,色心果報,生死出沒,上下好丑,一念悉知。于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時具足。此六根清凈,正是慧思大師自己修行所證到的十信鐵輪位。道宣所述之解行高明,根識清凈,相同初依,能知密藏,是慧思大師在精進苦修后開悟法華三昧所證之證果。

二、慧思大師神通思想的特點

1、嚴持凈戒,專修禪智

佛教提倡悲智雙修,即智慧與慈悲具足,而神通只是悲智雙修的副產品。所以,神通的引發,是以慈悲、禪定、智慧為基礎。佛教說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起修,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于神通的修得,慧思大師說:「欲求佛道持凈戒,專修禪智獲神通。為求佛道,必須先嚴持戒律,這是基礎;然后再專心一境,勤修禪定,獲得智慧,定慧雙修,這樣才可以獲得神通。戒、定、智三者并重,才是修習神通的基礎。

在修學五通神仙、如意神通、神通忍時,慧思大師都特別強調「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為修學五通神仙,慧思大師一開始則說:今故入山,懺悔修禪。」「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開頭說: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凈戒勤禪定,得一切佛法諸三昧門。《法華經安樂行義》也說,欲求大乘,疾成佛道,也是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懺悔破戒、障道等業障、罪孽,就是為了嚴持戒律,讓心清凈。禪修的本質是心一境性,即心思專注定著于禪觀的境界。因此在禪定中修心是開發神通的關鍵。當心修到定心清凈,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時,才可以引發六種神通。

2、慈悲度眾,行菩薩道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指發菩提心,「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的人。菩薩道,是指菩薩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薩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薩道之結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菩薩精神的核心是自利利他,凡是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必然奉持菩薩戒,修習菩薩行,從而獲得菩提覺悟,達到佛的境界。大乘佛教的興起,與菩薩精神的提倡緊密聯系。所以,大乘佛教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作為自己的理想,以體現大慈(仁愛萬物)、大悲(憐憫眾生)的菩薩精神。

慧思大師以弘揚大乘佛法為己任,常常「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又能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于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大師融攝大小乘禪法,在其著作中使用很多小乘禪法的名稱,但依《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等大乘經論的思想來詮釋禪觀內容。無論是入山修道,學五通仙人,還是觀四念處,證六神通,抑或修法華三昧,行神通忍,都是為了行菩薩道,弘揚大乘佛法,度化一切眾生。《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云:為求佛道,修學甚深微妙禪定,身心得證,斷諸煩惱,得一切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眾生,是乃名為禪波羅蜜。」「復次,大慈大悲,現如意神通,一切色身,以神通力,入五欲中,遍行六趣,隨欲度眾生,爾時禪定轉名神通波羅蜜。

3、融攝本土宗教,廣開方便法門

為了「敷揚引喻,用攝自他,慧思大師在融攝大小乘定慧等法外,還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宗教信仰,將其納入佛教思想體系中。如前所述,在《立誓愿文》中,慧思大師為護佛經不滅,談到要入深山苦修,藉外丹內丹芝草神丹等,成為神仙五通仙長壽仙人等,顯然吸取了道教的思想內容。慧思大師深受當時廣泛流行的長生不死、神仙方術等宗教思想的影響,他竭力從佛教立場出發,把神仙信仰納入佛教。在遭值諸惡比丘毒害時,慧思便有了心心專念入深山中的想法,將武當、南岳作為入道山,以便高騖前賢,以希棲隱。晚年他帶領弟子們來到了屬于道教洞天福地的南岳衡山,這應該與道教入山修仙的思想有關系。

在發完愿之后,慧思大師說:「諸佛世尊同證知,梵釋四王為證明,日月參辰及星宿,金剛大士及神仙,五岳四海及名山,諸大圣王亦證明,愿以慈悲擁護我,令此誓愿速得成。其中的日月星辰、五岳四海等顯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祭祀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然而慧思大師也將其納入到自己的佛教思想中。據傳記所載,慧思大師到南岳后,與岳神下棋取勝,得地建立道場;又收岳神為佛弟子,為其受戒。這些盡管只是神話傳說,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為了適應當地民眾的信仰需要,積極吸收與融合當地的宗教信仰。至今,包括福嚴寺在內的南岳十余座佛教寺廟,還專門辟有岳神殿供奉岳神。

在南岳十年,慧思大師晝談理義,夜便思擇,勤學苦修,精進不已。和以前在北方的修行、弘法對比,顯示出更多的神異事跡,更加不可思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悟道三生,即以宿命通感知自己過去三生在南岳修行的事跡。慧思大師圓寂后,其墓塔名為「三生塔,正是對他與南岳三生有緣的紀念。二是受外道誣陷,為辯清白,大師自南岳飛錫陳都金陵,顯示如意通和他心通,引起舉朝屬目,道俗傾仰。首先是辯誣取得勝利,打敗了道士,從此佛教在南岳站穩了根基;陳宣帝對其以殊禮,譽稱為大禪師。返回南岳后,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不受外道干擾后,慧思大師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

三、慧思大師神通思想與天臺宗風

因受印度佛教和西域佛教的影響,中國內地早期禪學以均含有神異成分。這可以從《高僧傳》、《續高僧傳》的記載得到見證。梁釋慧皎在所撰《高僧傳》卷十一習禪總論種說:「如是以禪定力,服智慧藥。得其力已,還化眾生。是以四等六通,由禪而起。八除十入,藉定方成。故知禪定為用大矣哉。自遺教東移,禪道亦授。」「然禪用為顯,屬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結為凝穌,過石壁而無壅,擎大眾而弗遺。早期的譯經僧和禪師如安世高、康僧會等也大多強調禪修變幻莫測的神通。有名的神異僧佛圖澄,更是憑借其神異在中國北方地區大力推展佛教。天臺宗先驅者慧思大師禪法中雜有的神異成分,無疑與北方禪法傳統保持著某種聯系,他在地理上從北方轉移至南方時,并沒有完全拋棄這些神異。

在慧思大師佛學體系中,對神通思想如此重視和強調,這一方面和當時北方傳統的修禪風氣有關,另一方面,還是來自他自己的個人親身體驗,即末法憂患意識。于外部而言,主要是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摧殘和毀滅;于內部而言,佛教內部魚龍混雜,邪法廣布,正法不顯。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如慧思大師等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和思考。如何護持佛教,破除邪法外道,彰顯弘揚正法,自度度人,在修行、弘法的途經與方法上不能不做些思考。

在安排智者大師弘化金陵前,慧思大師曾諄諄囑托:「今以付屬汝,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后斷種人也。為了延續佛種,可以秉法逗緣,開各種方便法門,如此以傳燈化物。

在慧思大師等天臺祖師看來,在五濁惡世中,神通思想即是有力的方便法門。作為方便法門,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源自于所依的大乘經典。除了《法華經》,《般若經》和《大智度論》都有專門章節談到神通思想及其在度化眾生所起的作用。

如《般若經》卷八十三<畢定品>云: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