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六祖傳持教觀法華智威大師



六祖傳持教觀法華智威大師
南宋沙門士衡編

《天台九祖傳》

六祖法華尊者,諱智威,姓蔣氏,縉雲人也。
穎脫塵蒙,心游物表,少事師於軒轅氏煉丹山,聞天台宗教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章安禪師,求請心要,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雖曰自了,急在利他。

天與多能,富有辭藻,著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氣度相來,后以法眼付授小威焉。
時傳威是徐陵後身,其智利雄才斷可知矣。



出處:佛光電子大辭典p5023


(?~680)唐代僧。處州(浙江)縉雲人,俗姓蔣。為天台宗第六祖。家世業儒。十八歲時,任本郡之堂長,以娶婦還家,歸途中逢一梵僧,詰問其違背昔日所立重誓。蓋師前身名徐陵,曾聞智者大師講經,誓願來世童幼出家,大布弘化。依此誓願,師遂往天台山國清寺,投章安灌頂受具足戒,諮受止觀心要,定慧俱發,證得法華三昧。

高宗上元元年(674),離國清寺,覓勝地宣講教法,先至蒼嶺普通山,以其地隘狹,難容廣眾,遂入軒轅鍊丹山,開拓荊棘,聚石為徒,晝講夜禪,手寫藏典,乃稱其地為法華。其後學者眾多,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餘人,常分九處安居。
 
師身長七尺,登座每有紫雲覆頂,恰如雲蓋,時人敬稱為「法華尊者」。又至其居處之上阪往返八十里路,然齋粥禪會不曾少違,人謂其得神足通。
貞觀二十年(646)補朝散大夫,並賜大師號。

富於詞藻,撰製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
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世壽不詳。吳越王追諡「玄達尊者」。

嗣法弟子為慧威,與師並稱「二威」;智威稱大威,慧威為小威。此外,敦煌出土之六門陀羅尼經論廣釋一卷,署「尊者智威造」,未詳是否即師所著。〔天台九祖傳、釋門正統卷二、佛祖統紀卷七〕





天臺宗六祖--法華智威大師

智威大師(?--680),俗姓蔣,處州縉雲人。母朱氏,家世業儒,祖為唐興宰。
年十八,為本州郡學堂長。父母命歸宗納婦。途中逢一梵僧謂之曰:「少年郎!如何違昔日重誓耶?!師聞之,恍悟前生乃南朝陳之徐陵也,年輕時,嘗聽智者大師講《止觀》,深有所得,乃對智者親立五願:(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更墮三途;(三)願人中不高不下處(指中等人家)托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為流俗之僧。師既悟宿因,遂不復還家,即往國清寺禮章安尊者出家。(師乃煬帝敕度四十九僧之一)
受具後,諮受心要,定慧俱發,得證法華三昧。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欲蔔勝地建寺,以所悟法門饒益有情,乃用神力飛擲錫杖於門外,設誓曰:「錫止之處,即吾建寺之所。錫杖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其地為台婺分界處約五百里處,師以其地隘狹,不容廣眾,淩空再擲,錫飛至軒轅煉丹山,並名其地為法華。
師既蔔地,乃剪棘刈音藝茅,鋪荊為座,聚徒晝講夜禪,殆無虛日。其地即法華院址,既而學子輻輳音湊,來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人,乃分九處安頓其眾,道盛一時。

師身長七尺,骨格清奇,每登座講說,輒有紫氣覆頂,狀如寶蓋,鳥雀在傍圍繞,馴同家畜。法華院草創之初,山中無水,乃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水即湧出,日供千眾,冬夏不竭。師常往仙居上阪(仙居乃台州屬邑),從法華院至仙居上阪,相距八十裡,師每日往返,用齋及禪講,未嘗誤時,咸謂師有神足。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法華院禪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當師坐化之時,仙居上阪之人,見其赴俗家之齋,始知師之神通妙用不可測也。

師列位台宗六祖,傳法多人,惟天宮威師為正嗣。
師在太宗朝,名德遐聞,召補朝散大夫,封為引駕大師。吳越國王請諡音示,曰「玄達尊者
宋皇佑元年(1049)仙居令伍衭重修法華院殿庭,供奉師像,其夜有虎繞殿三匝而去。
元豐五年(1082),其十三代孫繼忠,重修師塔,錄其行實而銘之。

師與天宮同時行化,俱受封官繼祖之位。若橫論秖成八世。竪分則有九代也。
昔如來湼槃,阿難結集,出二弟子:一名商那,一名末田地。居國雖異行化則同,故付法藏橫列二十三,竪分二十四。今智者示滅,章安結集,出二弟子,亦同其時。阿難結集之際,闍王送供一夏;章安結集之日,煬帝送供十年。挹音藝流尋源,智者如東土一佛,章安有似阿難,二威亦猶商那、末田地,煬帝外護有同闍王,可不信哉!
師平日坐禪舊阯。至今不生春草。

贊曰:「世謂徐陵對智者發五願,轉身得出家學道,證法華三昧,嗣承祖位。今詳觀願辭何期心未深,而所獲更勝!殊不知靈鷲同會,咸為得入。故能以自在力用,或現宰官身,或示比丘相。昔徐陵,今法華,大權益物,隨願出興,豈當以世間仕宦,因福受報者比量之耶?!此意有權實二義,唯明敎者知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