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三十祖無盡傳燈大師
傳燈大師(1554—1628),字有門,號無盡。俗姓葉,浙江衢州人。父橘泉公,以醫行世,逝於番禺,千里扶櫬歸鄉。母張氏,信佛修齋。
師早年業儒,讀《龍舒淨土文》心動,矢志出家,母不允。
明萬曆七年(1579),26歲,大病。母慮命危,同意出家。投進賢寺映庵禪師,受《永嘉集》,供其修學。
萬曆八年(1580)於天臺山佛隴謁隨百松真覺研習天臺教觀。
萬曆十年(1582)師問楞嚴「大定」之旨,百松瞠目周視,燈即契入。受百松衣缽,才祝發出家,就已緣習皆盡,使百松心折不已,曾曰:「汝得吾髓。」從此掩關趺坐,證止關三年。
萬曆十四年(1586)至天臺幽溪住持,重興高明寺,弘天臺教觀。
高明寺為智者大師創建天臺山十二道場之一,名「幽溪道場」。相傳智者大師于佛隴修禪寺講《淨名經》時,忽然一陳巨風刮起,經卷隨風飄至幽溪,智者尋經至此,受其山峰巒秀拔,清溪鑒心。遂蔔居於此,號為幽溪道場,這是高明寺之始。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額「淨名」,後改高明。
嘉靖中期高明寺一度衰落,「居僧失守,寺隨田廢,跡之不可泯者,唯石經幢而已。」師感慨祖業凋零,國清寺又淪為他宗道場。
萬曆十四年(1586),師決定募修寺宇,重辟幽溪道場。此舉得到太史馮開之和樂邑居士趙海南的大力資助。師潛心致力,經營三寶,如鑄鐵佛、刻旃檀香像,募爐鏡、幢幡、聖像。又建大殿、禪堂、僧房、楞嚴壇、山門、兩廊、鐘樓、藏經閣等。還贖置官田80畝,民田97畝,使寺院經濟有了豐厚的基礎。
完成佛寶、殿宇建設後,又于萬曆四十年(1612)親臨金陵印造藏經,請得三藏典籍回高明寺,得到四眾弟子的擁護與支持。
吳中王稚登作《賦送造藏歸天臺》詩云:
華頂峰頭經末殘,偶因求法去長幹。
枯藤伏虎連雲庾,鐵缽降龍帶雪寒。
妙法熏人惟薝卜,清風挹客只芝蘭。
藏成又返名山去,飛瀑流霞再入看。
華頂峰頭經末殘,偶因求法去長幹。
枯藤伏虎連雲庾,鐵缽降龍帶雪寒。
妙法熏人惟薝卜,清風挹客只芝蘭。
藏成又返名山去,飛瀑流霞再入看。
此時,高明寺已初具規模,三寶圓滿,安禪說法,成大叢林。
時著名文學家屠隆對燈師振興台宗之業績,大加讚頌。他稱讚燈師「上弘祖法,下爍群蒙」,「嗣智師之法衣,弘台宗之絕響」,其功「庶幾章安」!
燈師還儘量美化高明寺的自然環境,在楞嚴壇東挖「福泉」井,深廣盈尺,水冶不滿,顏色湛藍,味如醴酒,可與金惠諸山名泉媲美。寒不結冰,旱不乾涸,可供齋居十餘人飲用。世人以酒為福水,大師以茶為福水,故名「福泉」,並作《福泉銘》云:
酒為福水,效在於忘。
形神都捐,杳杳茫茫。
茶為福水,功在於記。
清清靜靜,生我智慧。
我心忘世,家在名山。
目洗嶻蘗,耳洗潺湲。
洗心之餘,益以洗舌。
住清涼界,五內具雪。
酒為福水,效在於忘。
形神都捐,杳杳茫茫。
茶為福水,功在於記。
清清靜靜,生我智慧。
我心忘世,家在名山。
目洗嶻蘗,耳洗潺湲。
洗心之餘,益以洗舌。
住清涼界,五內具雪。
高明寺不瞬堂前有一顆松樹,淩霄挺幹,喬然森然。燈師愛松,作《不瞬堂前長松記》曰:「秋夏之間,取東北莽蒼之陰,坐其下觀清旦之氣。冬春之間,取西南開敞之陽,坐其下以享曝背之樂。或對佳客煮茗吟詩,或聚徒眾捉塵談玄,或跏趺藤龕冥心視觀。山中有此,信可樂也。」
幽溪有南北兩座芙蓉峰,北峰既可看雲又可觀瀑,燈于此山石上鐫刻「看雲」、「觀瀑」四大字。南峰可以看北峰的「看雲」,大師又于此山石上鐫刻「看看雲」三大字,這一奇特景觀及大師手跡,至今仍被遊客觀賞不已。燈師當年曾漫興趣寫《芙蓉峰》詩云:
青紫芙蓉峰下客,間收雲瀑兩平分。
我於峰畔看飛瀑,隔岸有人看看雲。
雲在瀑流聲裡度,瀑從雲腳右邊潭。
看雲觀瀑兩俱勝,泉石優遊事可欣。[1]
青紫芙蓉峰下客,間收雲瀑兩平分。
我於峰畔看飛瀑,隔岸有人看看雲。
雲在瀑流聲裡度,瀑從雲腳右邊潭。
看雲觀瀑兩俱勝,泉石優遊事可欣。[1]
燈師自萬曆十三年(1585)至四明(寧波)阿育王寺講《法華經》,迄至天啟五年(1625)“撾退鼓歸老臺山”止,首尾凡四十一個春秋。弘法於台州、溫州、寧波、紹興、金華、麗水、嘉興、湖州、杭州、蘇州等地。“年有重席,歲無虛筵”。有一次,傳燈從四川歸來,屠隆與之久別相逢,很是高興。遂賦詩以贈:
燈公結室住幽溪,水接天臺佛隴西。
松下石床讀般若,齋前寶地種菩提。
義標二月金牌朗,香繞滿天繡蓋低。
說罷楞嚴歸去早,海門花雪落伽黎。
燈公結室住幽溪,水接天臺佛隴西。
松下石床讀般若,齋前寶地種菩提。
義標二月金牌朗,香繞滿天繡蓋低。
說罷楞嚴歸去早,海門花雪落伽黎。
燈師著述很多,有《楞嚴經玄義》、《楞嚴經圓通疏》、《天臺傳佛心印記注》、《性善惡論》等,融會天臺三觀之旨。
闡揚淨土法門的著述有《淨土生無生論》、《淨土法語》等;史學有《天臺山方外志》、《幽溪別志》等,都是研究天臺宗學與教義的重要史籍。
師于明崇禎元年(1628)五月二十一日示寂。寂前會僧眾手書「妙法蓮花經」五字,並高唱《妙法蓮花經》。侍者進粥,忽斂手足如入定。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住幽溪四十三年。
燈師寂後,建塔于寺西白雲峰下智者大師塋地之西側。
師位列台宗三十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