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而起大悲心

 

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深著於五欲,以貪愛自蔽,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說權巧方便之法的用意為何?這是因為 釋迦牟尼佛觀察六道眾生貧窮而無福德智慧的苦惱情況,因此為利益五濁眾生的不同根性,所以先用三乘權法來接引眾生。

十法界眾生的眼有五類:肉眼、[1]天眼[2]慧眼[3]法眼、[4]佛眼。[5]佛五眼圓明,以佛眼來觀察眾生的根來說,此是〈譬喻品〉的在門外面站立,往裡面看」之意,為佛在法身理地,用常寂光的佛眼來圓照一切眾生的根機。[6]

對根性利五濁比較輕的眾生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的報身佛,來說一乘大法以,使當下入實。

根性鈍五濁重眾生,佛就現老比丘丈六金身身相,進入火之中救度。所以成佛以後,先方便施三――施設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權法,就是後面的車──羊車、鹿車、牛車。所以四十餘年來,說三乘法,就是接引眾生的方便。[7]

經文說明五濁惡世的情況,也敘述眾生在三界六道裡的輪迴情形:

一、眾生濁:文的〉云: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8]佛眼看到眾生因迷,戀著三界、造罪業,所以在五濁火宅中受種種的苦惱,因此貧窮無福慧」,[9]表示眾生的眾生濁。[10]

二、命濁: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這兩句,重頌命濁[11]眾生於三界六道的危險道路中,生生死死,故為入生死險道[12]此苦是沒有了期、相續沒有停止的,所以相續苦不斷[13]此是眾生的命濁,因為生命都在生死輪迴當中受苦惱。

三、煩惱濁: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冥無所見這四句,顯示眾生煩惱濁[14]因為眾生深著於世間的五欲,貪著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15]如犛牛愛尾[16]好像犛牛愛尾巴愛到生命丟掉沒有關係,可是這個尾巴不能丟掉,就這麼愚痴。以貪愛自蔽,因為犛牛把尾巴抱著睡,尾巴長到連牠的眼睛都遮到了,所以人家要牠的命,牠也不知道;眾生也是抱著五欲的尾巴在那裡睡覺,把自己的智慧眼睛整個蒙起來,就像盲冥無所見的情況,什麼都看不到。眾生被五欲塵境所蒙蔽,自己所有的智慧光明都被它遮蔽住了,根本就見不到諸法的理體,這就是比作眾生的煩惱濁。[17]

四、劫濁: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這兩句,因為四濁具備了,故稱之劫濁[18]。在劫濁中,眾生沒有智慧,不求有大勢力的佛,[19]不曉得求覺悟,不曉得究竟佛果,[20]也不求斷苦之法,寧可在這世間貪著五欲,輪迴生死,受無量苦,沒有停止。

五、見濁: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這兩句,重頌見濁[21]眾生深著於種種的邪知邪見,[22]即使有的眾生曉得要求出苦,可是他沒有遇到佛法,學的是邪法、旁門左道,邪見越來越重,如此在苦中想要捨苦,是不可能的,苦因還是招到苦果。[23]

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是總結,為了這些苦惱眾生的緣故,佛生起大悲心,此是應機,作後文的比方──長者知道火宅裡面的三十子在燒,不救他出來就要燒死,所以長者進入火宅,趕快要進去救三十子五百人。

佛的大悲心,為看到眾生苦惱而來的,眾生的苦惱不能得到解脫,就是因為不懂佛法,那麼佛自己已經成就、煩惱已斷、苦惱已止息,因此為救度苦惱眾生,所以示現出現在世間,來作度化眾生的事業。[24]

《法華文句》並引用普曜經》,[25]因緣釋六趣,說明五道因,[26]又稱五趣。[27]五道眾生各有其特色,[28]《法華文句記》並再詳釋。[29]

一、人道:持守五戒。梵語,具有勇健、念力、梵行的特性。

二、天道:十善生天。天道眾生福報大,隨意所須即得。名──樂勝、身勝,眾事悉勝餘趣,常以光自照。

三、餓鬼道:慳貪墮餓鬼。餓鬼道眾生於施摶食時能來到人中。梵語闍梨多,秦言祖父」,[30]是後生之祖父。[31]此趣多饑渴,希望飲食。

四、畜生道:觝突墮畜生。畜生道眾生有能飛虛空者,又名遍有,因遍有五道中,而上天所乘象、馬等,是福業所化作,並非眾生。又名盲冥,指無明多。[32]於劫初能言語,後飲食差異,諂心而語皆變、或不復能語。[33]

五、地獄道:十惡墮地獄。毘曇舉貪欲是地獄因,[34]眾生墮入初生之時皆有三念:知此處是地獄由某因故生從某處而來。[35]地獄道眾生即死即生,並舉與他化自在天相互成就之例,[36]《法華文句記》並再詳釋。[37]此方稱地獄,梵語稱泥犁」,秦言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無利。或言卑下、墮落、中陰倒懸,諸根皆毀壞故。[38]或言無者,指更無赦處。[39]

並引阿含》,以觀心釋六趣:[40]若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行善心時,與善界俱;行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41]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42]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43]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44]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45]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46]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47]

 



[1] 肉眼一張紙隔住就看不到了所以肉眼礙非通

[2] 天眼能夠看到障礙物所以天眼通非礙

[3] 慧眼了真空,或者是慧眼了知空觀真諦的空理,要用慧眼羅漢、辟支佛慧眼。

[4] 觀俗諦理,要用菩薩的法眼所以法眼能觀俗觀俗諦事相的理法眼。菩薩不但有慧眼也有法眼,所以真俗圓融。

[5] 佛眼必定要成佛才具備,所以說佛眼千日,照還同,佛的智慧,好像一千個日光在照耀一樣──眼如千日顯示佛智慧超過一切,最為殊勝照異,而體還同了了明一切萬象的千差別的差別相但是本體巍巍並無所變化,所以能隨緣而又不變,雖不變而又能隨緣這就是佛眼。佛眼裡面帶具備前面四眼四眼眼中,通通都是佛眼。

[6] 《妙法蓮華經文句》:初十一字,我以佛眼觀見者,下文云長者在門外立,舉下證上,知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圓照群機。若根利濁輕,則以盧舍那像,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脫瓔珞,以老比丘像,驚入火宅,方便開三。秖是于時鑒機,故言我以佛眼觀見也。若觀色法,應用天眼;若分別根機,應用法眼,云何言以佛眼見耶?佛眼圓通,舉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云云)CBETAT34, no. 1718, p. 60a04-a12

[7] 《法華文句記》:「『舉下證上等者,此引長者在門外文,入即起應,外即法身。復云佛眼,故所見機,即佛法界。若根下,思無大機,方入鹿苑。鹿苑之初,既云圓照,乃至一乘,故知華嚴佛慧無別,不可於此強生分別。佛眼下云云者,應廣分別此之五眼,次及不次,而辯體用。故觀色等,用於四眼;從本為名,仍名佛眼。CBETAT34, no. 1719, p. 250b03-b10

[8] 《妙法蓮華經文句》:六道眾生第二、有二行三句四字明所見五濁。貧窮無福慧半行頌眾生濁。CBETAT34, no. 1718, p. 60a12-a14

[9] 《法華文句記》「『貧窮等為眾生濁貧故由無福癡故由無慧癡貧眾生聚在一處故名也。CBETAT34, no. 1719, p. 250b11-b12

[10] 眾生貧窮而沒有福德,沒有智慧,因為沒有福德,沒有智慧,才叫做眾生;若有出世間的福德,有出世間的智慧就不是眾生了,就能夠出世而成為四聖的聖人

[11] 《妙法蓮華經文句》: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此頌命濁。CBETAT34, no. 1718, p. 60a14-a15

[12] 一切眾生無量劫來,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生死,三界六道裡面都是很危險的地方,所以叫做險道」。

[13] 《法華文句記》:「『入生死為命濁於生死中又加嶮道嶮道之中命易斷故即短壽處而猶相續為命濁也。CBETAT34, no. 1719, p. 250b12-b14

[14] 《妙法蓮華經文句》:深著於五欲一行,頌煩惱濁。CBETAT34, no. 1718, p. 60a15

[15] 五欲有兩種說法,通常指的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為眾生所貪愛的;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五根所對的五塵境,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好的接觸,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也就是五欲,實際上,財色名食睡的這個五欲,也不出五塵境,所以五塵的境界,可以包含一切的五欲。

世間眾生貪著喜愛於財、色、名、食、睡等等這些東西,這是為眾生所喜歡的,他念念不忘,愛戀世間的五欲,所以世間一般人,不是貪名就是貪利,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沒有一個他不貪。

[16] 有一種牛叫做犛牛,據說這個牛出在西南夷、或者是大雪山,於印度北邊山下的高原的地方有這種牛,聽說西藏的人有養這種犛牛。這牛很特別、跟普通一般牛不同地方,牠的尾巴很大、毛很細、很漂亮,是牛牠自己本身最喜歡的,牠最愛這個尾巴,所以犛牛睡覺的時候,牠要把尾巴從後面伸到前面來,腳抱著尾巴來睡,牠寧可把生命丟掉,而不能丟掉這個尾巴。

[17] 《法華文句記》:「『五欲為煩惱濁者,名體最顯。CBETAT34, no. 1719, p. 250b14-b15

[18] 《妙法蓮華經文句》: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此頌劫濁。CBETAT34, no. 1718, p. 60a16

[19] 威德勢力之廣大,所以叫做大勢佛

[20] 《法華文句記》:「『不求大勢佛等為劫濁者,劫中無佛,故名為濁,四濁生此,亦無所求;劫若有佛,雖濁能破。CBETAT34, no. 1719, p. 250b15-b17

[21] 《妙法蓮華經文句》: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此頌見濁。或云五熱炙身,欲望捨苦,反得苦報。或云諸見即是受,受即是苦,行此苦因,望欲捨苦,豈可得耶?CBETAT34, no. 1718, p. 60a17-a19

[22] 包含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惡取見。

[23] 《法華文句記》:入邪為見濁,名體亦顯。六十二多,故名為或云諸見是即受者,由此見故,則有三受,見家之受,故云見即是受。三受皆苦,以此苦受欲捨苦者,無有是處。CBETAT34, no. 1719, p. 250b17-b20

[24] 《妙法蓮華經文句》:為是眾生故下,第三、有半行明起大悲。而起大悲心上舉能見次明所見。今明大悲熏心應入三界施設方便引趣佛慧也。CBETAT34, no. 1718, p. 60c08-c10

[25] 普曜經》,大正藏第三冊。

[26] 《妙法蓮華經文句》:普曜曰:五道源來:五戒為人十善生天慳貪墮餓鬼觝突墮畜生十惡墮地獄。無五趣、五陰、六衰則是泥洹;不處生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決。CBETAT34, no. 1718, p. 60a20-a23

[27] 《法華文句記》:「『五道源來五道因也從一至一故名為趣。衰秖是賊(衰是賊,見《金光明文句記》第五,大正藏第三十九冊。),能損耗故。CBETAT34, no. 1719, p. 250b21-b22

[28] 《妙法蓮華經文句》:又云五道各有自爾法地獄色斷還續畜生能飛虛空;餓鬼施摶食時能來到人中;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見果而廣能修因。念力者久遠所作而能憶。梵行者能得解脫達分得正決定天中有自然隨意所須即得(云云)CBETAT34, no. 1718, p. 60a26-b02

[29] 《法華文句記》:「『又云者,亦婆沙文也。五道各有自爾法者,具如前釋不思議中。解脫達分者,涅槃名解脫,所修善根,不住生死,名之為達。聲聞三生,支佛百劫,解脫之分,名解脫分。得正決定者,初果也。婆沙云:云何得禪即根本禪?云何決定即是無漏?以無漏心修諸禪定,得入初果,即此禪定而得解脫。解脫是初果,即決定也。天中所須即得云云者,應明諸天自然報相,一切依報悉是化有,及山河流出其實,報得約受報時說,名為自然CBETAT34, no. 1719, p. 250b25-c06

[30] 《妙法蓮華經文句》:鬼者:胡言闍梨多,秦言祖父。眾生最初生彼道,名祖父;後生者,亦名祖父。又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饑渴,故名餓鬼。亦被諸天驅使,亦希望飲食,故名餓鬼。CBETAT34, no. 1718, p. 60b18-b21

[31] 《法華文句記》:「『後生云祖父者,從初受名,二者後生,亦是後生之祖父也。CBETAT34, no. 1719, p. 250c19-c20

[32] 《妙法蓮華經文句》:畜生者,形傍、行傍,故名畜生。又畜生者,名遍有,遍有五道中,四天、三十三天悉有。而上天所乘象、馬等,是福業化作,非眾生數也。又畜生者,名盲冥;盲冥者,無明多,故名畜生。劫初時,皆解聖語,後飲食異,諂心而語皆變,或不復能語。CBETAT34, no. 1718, p. 60b13-b17

[33] 《法華文句記》:「『劫初時等者,諸教相中,畜生能言,皆此時也。CBETAT34, no. 1719, p. 250c17-c18

[34]  《妙法蓮華經文句》:毘曇毘婆沙第七云:地獄中人初生時念云:昔聞沙門說貪欲是地獄過惡大可畏處!我昔不斷貪欲今受此劇惱。此舉貪欲是地獄因也。CBETAT34, no. 1718, p. 60a23-a26

[35] 《法華文句記》:「『毘曇地獄初生念一切地獄初生之時皆有三念:知此處是地獄由某因故生從某處而來。此文似不足義已具三。CBETAT34, no. 1719, p. 250b22-b25

[36] 《妙法蓮華經文句》:地獄中,成就他化自在天煩惱業及善,而不現前行。他化自在,成就地獄煩惱業及不善,而不現前行。舉上舉下,中間可知。CBETAT34, no. 1718, p. 60b03-b05

[37] 《法華文句記》:「『地獄中間可知者,過去人中,有順後業,其業未滿,至地獄中,遇緣能起如是等心,業即成就,於地獄中,無有身口現行故也。唯在輕報,非無間也。廣簡可知,故今不論。CBETAT34, no. 1719, p. 250c06-c10

[38] 《妙法蓮華經文句》:地獄此方名,胡稱泥犁者。秦言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無利,故云無有。或言卑下,或言墮落,中陰倒懸,諸根皆毀壞故。或言無者,更無赦處,獄卒是變化令見,非眾生數。初將罪人縛至閻王所者,是眾生數;若受苦時,非眾生數。如此解者,初皆正語,若受苦痛聲,不復可分別。CBETAT34, no. 1718, p. 60b06-b12

[39] 《法華文句記》:「『中陰倒懸者,俱舍云: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此約人中,天在人上,旁生及鬼同在此洲,故非上下。獄在此下,故頭歸下。從獄生人,理合首上,鬼畜亦然。天來生人,其首必下,他皆例此。初將罪人至閻王所等者,有情非情,並是共業所感,而為心變。初皆正語等者,初至地獄,如本有語,後時但作波波等聲,不復可辯。CBETAT34, no. 1719, p. 250c10-c17

[40] 《法華文句記》:「『前是因緣等者,從引阿含下,即觀心解。前因緣中,亦可具有四悉意也:五道不同,即世界也;人是所為,惡是所破,天是第一義也。後似觀心者,從心判義,義當觀心,六道不同,略如止觀第二記。諸論及以小乘諸經,分別甚廣,不要不列。CBETAT34, no. 1719, p. 250c20-c25

[4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T34, no. 1718, p. 60b21-c07

人者:胡言摩奢,此云意。昔頂生王初化,諸有所作,當善思惟、善籌量、善憶念,即如王教。諸有所作,先思量憶念,故名人為意。又人能息意,能修道得達分。又云人名慢,五道中多慢者,稱人趣也。

阿修羅者:修羅名天,阿言非,非天故稱阿修羅。又修羅名端正,彼不端正,故言阿修羅。修羅名酒,阿之言無,彼無酒,故言阿修羅也。

天者:天然自然勝,樂勝、身勝,故天名勝。眾事悉勝餘趣,常以光自照,故名為天。又天者,天然自然。

阿含云:眾生是假名,界是法,五趣眾生與法界和合。若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行善心時,與善界俱;行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前是因緣釋六趣,後似觀心釋六趣也。

[42]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CBETA, T9, no. 262, p. 9b10-b11

[43]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CBETA, T9, no. 262, p. 9b12-b16

[44]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CBETA, T9, no. 262, p. 9b17-b24

[45]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CBETA, T9, no. 262, p. 9b25-c03

[46]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CBETA, T9, no. 262, p. 9c04-c16

[47]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CBETA, T9, no. 262, p. 9c17-c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