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別說迹本二門-迹門開權顯實-迹門正說-廣開三顯一斷執生信-譬說周-此品文 正譬開三顯一-答-正譬說-長文-立譬-總譬-三十子譬
- [略頌上權實 為下文總譬作本][略頌][1]為[下文總譬][2]作本
二、 別說迹本二門-迹門開權顯實-迹門正說-廣開三顯一斷執生信-譬說周-此品文 正譬開三顯一-答-正譬說-長文-立譬-別譬
(一) 長者見火譬
- [頌五濁 為下見火譬作本][略頌][3]為[長者見火譬][4]作本
(二) 捨几用車譬
- [頌施方便化 為下捨几用車譬作本][略頌][5]為[捨几用車譬]作本
- [捨几用車譬]為開三權
1. 捨几譬
(1) 勸門 擬宜不得
- 「勸」是以慈悲心攝受,使之眾善奉行(攝受門)生善悉檀
- 「擬」是佛成道後,欲說大法
- 「宜」是否合宜
(2) 誡門 擬宜不得
- 「誡」是警告,令其諸惡莫作(折伏門)滅惡悉檀
2. 用車譬
三、 經文-《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6]
[1]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CBETA 2024.R2, T09, no. 262, p. 9b21-24)
[2]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CBETA 2024.R2, T09, no. 262, p. 12b18-19)
[3]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CBETA, T9, no. 262, p. 9b25-c03)
[4]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CBETA, T9, no. 262, p. 12b13-b23)
[5]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14]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柰。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CBETA 2024.R2, T09, no. 262, pp. 9c04-10a9)[14] 喜稱南無佛【大】,稱南無諸佛
[6] (CBETA 2024.R2, T09, no. 262, p. 12b19-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