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法師主講《妙法蓮華經》,第69堂課:
◎ 妙法蓮華經》(69-1):學修分享與經歷指導。〈安樂行品〉第十四:「不親近諸外道梵志、[5]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6]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8]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13]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1]
◎ 《妙法蓮華經》(69-2) :學修分享與經歷指導。〈安樂行品〉第十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悕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2]
[1] 《妙法蓮華經》卷5〈14 安樂行品〉(CBETA 2024.R2, T09, no. 262, pp. 37a22-38a7)[5] 揵【大】,健【博】,尼揵 Nirgrantha. [6] Lokāyata. [13] 不男 Paṇḍaka. [17] 求現滅度 Ya nirvṛtiṃ gaveṣanti dṛṣṭe dharme.
[2] 《妙法蓮華經》卷5〈14 安樂行品〉(CBETA 2024.R2, T09, no. 262, p. 38a7-c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