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觀綱宗》為明末清初之 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所著,原名『一代時敎權實綱要圖』,因圖示過於長幅,閱讀不便,故改爲論文體裁,且加四敎、十乘觀法等,成爲書册本,更名《教觀綱宗》而流傳。
「教」即佛陀化導一切衆生之言教、訓誨,「觀」乃思慮、觀察的佛教修持實踐門,智旭大師極力的強調實踐修持之重要。
「綱」是大綱、綱要、綱領等,即事理分明,而且秩序不亂的整齊。比喻佛法是應病與藥,觀機施教的妙法門。「宗」是宗趣、宗旨,能安身立命,得流傳於萬世的歸宿爲宗。
智旭大師著作本書的緣由,是希望不要偏重理論而缺實踐門的修習而墮於文字匠之流,乃至無法證道,故強調「教觀(理論、實踐)雙美」的重要而著本書爲旨趣。
內容是樹立台宗教觀的正統意旨,特色是不分五時的「通別」,以「通申、別申」而論五時,強調佛陀的教化,乃針對千差萬別的根機,若受限於時間,為混亂了佛陀巧妙的教化。
又針對化儀四教,也具頓、漸、不定的三觀;更以化法四敎,各立六即,且將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配置於藏通別圓各四敎的位次,及禪宗之見性成佛說,與台宗的教觀權實論之比較融會等。
至於『釋義』,乃智旭大師將《敎觀綱宗》中難解的三十九條摘出,加之解釋。《敎觀綱宗釋義紀》乃清末的南岳祝聖寺 默庵大師所著,即將『釋義』之難解處,加之詳釋。
《教觀綱宗講錄》是 諦閑大師(1858-1932)於1928年講於寧波觀宗講寺,將 智旭大師的本懷,盡闡釋而顯露。
又,《教觀綱宗科釋》乃 靜修大師在1931年於杭州雲居山聖水寺著,將《教觀綱宗》的含義內容,以現代化的方式做講解。本書能和 默庵大師所著《釋義紀》及諦閑大師之《講錄》並讀,將可獲益良多!
概說
一、序論
本書乃明末清初之蕅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大師著,原名『一代時敎權實綱要圖』,係屬一種圖式,因過於長幅,閱讀不便,故改爲論文體裁,且加四敎、十乘觀法等,成爲書册本,更名『教觀綱宗』而流傳。
所謂「教」乃闡明含義的理論,即佛陀化導一切衆生之言教、訓誨。又「上之所施;下必所效」,即語言、文字、動作、思想等,導歸正道爲之敎。「教」更含啟發智慧之功能,即遇善知識的指導,依教奉行,便易入於佛法寶藏,能轉惡向善;轉迷啓悟;轉凡成聖,正如從苦海中,能得上彼岸,獲得安身立命的新境界。
「觀」讀去聲。乃思慮、觀察,是佛教修持薰習的實踐門之一。在天台教學中,「觀」與「止」成爲實踐門中最具理論的特色!因現時的世界文明,愈趨於發達,人類的文明病,也就隨環境的渲染增加而繁重不息!故欲改善身心的平衡,如單靠科學理論是不夠充實,故我們佛教徒們,當要深一層的體會,唯依理論是無法了脫生死;必須斷惡念,將身心清淨後,始能證得智慧的運用!故智旭大師,極力的強調實踐修持之重要。
梵語「毗鉢舍那」譯爲「觀」,「奢摩他」譯爲「止」,合稱譯爲「止觀」。觀是針對與止的相對門,故天台敎學,稱爲「天台止觀法門」。因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修持,無時無刻都被貪、瞋、痴等的毒素侵襲,致使造成一切惡業,且生生世世還帶着流轉於六道輪廻,受盡一切痛苦不堪的慘態!故佛陀從成道的那一天起,至寂滅的五十年間,每日都是宣說:一切衆生們,該醒了!不可再沉迷於五欲!勿再造惡業而受苦,快從火宅裡逃出來,直向自由光明的大道邁進,或急乘法船登彼岸爲上策。
所謂「止」,是捨棄一切內外的念想,至於無念的境地;「觀」是住於如實道而不迷亂,即對日常的散亂妄想停止,顯現智慧的如來德相爲諦觀。換言之,獲安心妙智、寂照不二,成就一切實踐法爲止觀。在印度,從根本佛教起,經過原始時代的阿毘達磨佛教,乃至於大乘佛教時代,都是以止觀修道的實踐,作爲基本修道的薰習法而重視。
「綱」之詮義是大綱、綱要、綱紀、綱佐、綱領等,即事理分明,而且秩序不亂的整齊,如網的繩頭,契提其綱則衆目自張!佛法是應病與藥,觀機施教的妙法門,故從凡夫地至頂覺地,具有五乘妙法的整然導引,即可深入聖地爲旨趣。
「宗」是宗趣、宗旨,即具有正理的崇高理想,能安身立命,得流傳於萬世的歸宿爲宗。
本書誠是具理論和實踐的教科書。凡欲深入內典的學者們,乃屬非研究不可的一部。智旭大師,著作本書的緣由是:因宋代以降的台宗徒衆,在研究教典中,過份於執着文字的分析,成爲文字法師之流者不少,致使理論和實踐不得平衡,而失去智者大師的本懷!故蕅益智旭大師在『八不道人傳』說:『四教儀』的問世而台宗昧(『靈峰宗論』一)之評!這絕不是輕視,乃針對『四敎儀』,唯偏重理論而缺實踐門的修習,故憂慮台宗的徒衆,易墮於文字匠之流,竟無法證中道諦理成爲台宗的法將。换言之:即指責如偏向教義詮習,乃永遠無法證道,故強調「教觀(理論、實踐)雙美」的重要而著本書爲旨趣。
二、內容
本書內容是:樹立台宗教觀的正統意旨,異於諦觀(九六一入中國~九七一寂)大師著『四敎儀』的先述教義;次明觀心的所謂教觀二門的分離形式,更不同章安灌頂(五六一~六二二)大師的『八教大意』,乃由旭大師自內證的獨得見解,以教觀互不相離的圓融爲主體論。故本書問世以來,都被認爲是台宗的基本敎典而研習。尤其日本人,傾向者頗多,還有與『四教儀』對照而研究者亦不少!
三、特徵
本書的特色是:不分五時的「通別」而以不偏執爲原則,因一般都先說「別五時」的次第,後述「通五時」。但,旭大師是以「通申、別申」而論五時,強調佛陀的教化,乃針對千差萬別的機類爲對象,縱橫巧妙的利導爲旨趣。倘若被五時的實際時間、歲月之限制,則必將「通別五時」的分離,這豈不是混亂了佛陀巧妙的教化。
又針對化儀四教,也具頓漸不定的三觀,更以化法四敎,各立六即,且將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配置於藏通別圓各四敎的位次,及禪宗之見性成佛說,與台宗的教觀權實論之比較融會等,都是我們必須研究的好資料!旭大師的這種論述法,可以說是:天台教學史上,邁進一步的新思想。
至於『釋義』,乃旭大師親自將『敎觀綱宗』之中,難解的三十九條摘出,加之解釋,其中含具憨山(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大師的思想影響亦不少。
附:智旭大師傳記
智旭大師,字蕅益,號八不道人,被稱爲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鍾氏,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五月,生於江蘇省蘇州吳縣。幼而就學儒家,曾作文數十篇,闢破佛老。
大師十七歲(一六一五)那年,始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竹窗隨筆』得悟,遂痛過前非,將所著『闢佛論』盡付於丙丁。二十歲,聞地藏菩薩本願,即大發菩提心。
二十四歲(天啟二年,一六二三)投禮雪嶺大師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歲在傳燈大師座下聽講台宗教義未悟,轉參徑山禪師,逐悟性相之理。二十六歲受菩薩大戒,二十七歲徧閱律藏,二十八歲喪母,掩關於吳江松陵。
三十歲(崇禎元年)受道友雪航師之請,在龍居寺講律。三十一歲隨傳燈大師至金陵,大弘戒律。三十二歲時,祈禱於佛前以決所宗,而拈得天台,從後專心於研究天台教觀及弘揚爲職責。
三十三歲入靈峯寺(浙江孝豐),三十五歲創建西湖寺,三十七歲移錫武水,三十八歲(崇禎九年三月)住錫九華華嚴寺,四十一歲再移錫溫陵,四十二歲入漳州,四十六歲轉住湖州,四十八歲再還靈峯。清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一六五五)一月二十一日,趺坐在念佛聲中安祥寂滅,壽五十七,法臘三十四。
智旭大師,爲人嚴峻而且博學多聞,從三十歲起,或講說,或著述,不遺餘力!一生持戒精嚴,且厭惡名利。世稱:靈峯蕅益大師(參照:『新續高僧傳』卷第九—一—三頁‧『望月佛教大辭典』4—三五六一B)。
『敎觀綱宗釋義紀』乃清末,南岳祝聖寺,默庵大師著,即將『釋義』之難解處,加之詳釋,爲研究天台教觀者的方便不少!據一九〇一年,衡山之戴居士序,默庵(生寂?)大師乃書香子弟,年在弱冠而捨儒出家,至五十歲時,已讀盡佛典,其晚年專志於著述,『釋義紀』即是其名著之一。
『教觀綱宗講錄』,係是諦閑大師(一八五八—一九三二)於一九二八年,講於寧波觀宗講寺(圓明師筆錄,大光法師參梓,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乃諦大師遺著十多種中之一。內容是:將智旭大師的本懷,盡闡釋而顯露,誠是台宗學者必讀的好書。
諦大師雖被稱爲義學沙門,但其密行的實踐修持却罕見,即日誦『普賢行願品』『金剛經』『圓覺經』『觀無量壽經』,及念佛萬遍爲常課,且朔望加誦『梵網經』『菩薩大戒』等,終身未曾間斷。(傳紀參照『諦閑大師遺集』)
又『教觀綱宗科釋』,乃靜修大師在一九三一年于杭州雲居山聖水寺著,將難解之『教觀綱宗』的含義內容,以現代化的講解,誠是資助現代人的研究不少!故得各佛學院,作爲教科書之用。本書能和『釋義紀』,及諦老之『講錄』並讀,更可獲益良多。
靜修大師,諱念德、號鑑西,浙江瑞安人,童年出家,年二十,從諦閑大師學習天台敎觀,深得台宗奥旨,尤其專精『文句』等天台三大部。生滅年月不詳?唯知壽六十一寂滅而已。
今春恭逢
智旭大師圓寂三百三十八年紀念,敬集其註解三種合刊印行,以資紀念。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天台後裔慧岳敬寫於玉泉山澹雲精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