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對《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的看法/楊惠南(1998)

引用出處: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1/chbj1116.htm

中華佛學學報第011期 (p535-538): (民國87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017─7132 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 (p1172) (民國86年),: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1, (1997)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對《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的看法

《法華經》在中、日等佛教北傳的地區當中,向來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響的範圍也很廣。很多經典經過翻譯來到北傳地區之後,幾乎就等於是死了的經典,因為很少人讀,甚至完全不知道有這些經典。但是《法華經》卻不然,它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活著。
尤其是一些特別的品,不斷為信徒與研究者所青睞,例如〈觀世音普門品〉,是很多信徒早晚課誦的功課,而〈藥王品〉裡所讚歎的焚身、燃指、燃臂供佛等現象,也仍在佛教界出現。由此可見《法華經》仍存在,以及它的重要性。

法華經是活的經典

而無論是中國的天台宗、日本的日蓮宗、日蓮正宗,也都以此經為該系統裡的重要經典,它的影響力十分強大。歷代也有很多高僧研究它,例如早期法雲的 《法華經注》,吉藏更有玄義、統略、註解。連唯識宗的窺基,也有關於《法華經》的注疏。到了宋、明時代,又因為當時佛教界宣揚三教合一,各宗融合,所以也 將這些思想表現於《法華經》的註解中。
而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更是受到極大的矚目,尤其智者大師更因此建立天台宗,使得這些註解更形重要。
此次由李志夫教授申請,由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經過兩年的研究、彙編,並透過慧嶽法師所主持的「中國佛教文獻編纂社」印行的《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終得完成。
這部作品的完成,可以讓一般讀者對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有比較清楚而深入淺出的理解,對學術界可謂一大貢獻。
因為想對《法華經》的意義深入了解,其實並不容易。看起來好似每一品都在講故事,內容以救苦救難為主,變化無窮,好像一看就懂了,但是在文字之後的意涵卻極深遠,必須透過歷代高僧的註解,才能進一步了解。


p. 536

「以指見月」的經典需要註解

因為佛經與一般文字作品不同,它以「以指見月」的形式指引我們,所以我們如果只注意了手指,就看不到月,要透過手指看到更深的明月。所以如果只停留在故事層次,或只讀淺顯的文字,很難深入其中。
例如有一段文字: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很多寺廟就把這段偈抄錄出來,張貼在牆上,結果很多人抄成「皆共成佛道」,很多人引用時,也會用這句改寫過的文句。為何會有這種改變,就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深意,而認為原句不合理、不可能,成佛道哪有那麼容易;相反地,改成「共成佛道」,就變成一個易顯的句子了。
事實上,這與原經文不符合的地方,是需要透過高僧的詮釋才能理解的,而智者大師在《玄義》中的思想,就是幫助我們了解的重要指引。
在《華嚴經》中也說: 「初發心即成正覺」,很多人不願意相信,認為哪那麼便宜,不可能那麼快,而這些都要透過註解才能知道為什麼,而不是就表面來看字義。
雖然天台宗不是研究《法華經》唯一的思想系統,但可謂在諸家註解中最重要,也最受重視的,所以《法華玄義》也成為一部研究《法華經》最重要的典籍。
然而這部卷數極多、文字將近二十萬字的註解,篇幅既大,文字又深奧,加上是隋代的作品,與現代白話文相去甚遠,所以一般人真的不易閱讀。何況一千多年來語言思想的變化很多,因此想要了解其中的用詞也很困難。

集註為後學者帶來方便

所以這樣的工作確實需要有李教授這樣的專門研究學者,重新加以分段、標點、說明,以及最重要的集註。將歷代重要的註解加以拆開、重置,幫助讀者不必到處蒐集參考書,因為書裡眾多參考文獻的整理,確實給後來的研究者帶來許多方便。
本書的彙編人員,也顧慮到閱讀的困難,重要處都為讀者加了引言與說明,這以上種種,都是本書的特色,對當代研究者而言,真是貢獻很大。
雖然古代也有所謂的集註,但是古人註解的目的又與現代不同,歷代高僧居士做經論的註解,幾乎都是從宗教信仰著手,選擇他們認為的好經論來註,最多到疏或集註,或結集歷代重要註解同時出版。
但是這部作品不同,它除了有佛教團體的資金補助,由信仰的動力來推動,另一方面也得到國科會的資助,所以必須符合嚴格的學術要求,才能通過國科會三年的審查,所以這個計畫本身即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歷代的註解因為缺乏學術上的作法,所以關於名相、背景說明、註解的出處就沒有加以標示。

p. 537

而智者大師註解這部經時,曾引用相當龐大的參考書籍,《法華玄義》一書中就用了七十九部經的內容。而這部作品,對七十九種經的出處就查到了七十四條,並將 所引用的該段經文或佛典出自何部經的第幾卷、第幾品,在大正藏的第幾部第幾頁第幾欄都詳細列舉,對讀者而言,真的非常方便。
這種研究成果,不但對宗教信仰者極有幫助,也對那些想研究天台宗,卻找不到門路的人,或不想一一搜索、查閱的人提供很多線索·雖然李教授的做法看起 來是死功夫,但這種願意自己做死功夫,而點燃後繼者的作法,相當值得敬佩,尤其他所做出的成績又合乎嚴格的學術規格,與古代註解者有很大的差異。
此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表解的部份,這些表解可以將紛雜的思想線索做一提綱挈領的整理,讓讀者一目瞭然,是很重要的工具。
雖然這種作法在日本也許有相當多的案例,但似乎臺灣的學術界、宗教界缺乏這種願力,這部作品可說是臺灣第一部。因為這種扎根的功夫,既辛苦,又不能得到學術成就,但對後人很有助益,所以應該鼓勵更多人投入。
除了這部已完成的作品之外,李志夫教授目前還在進行《摩訶止觀》的整理,希望天台三大部(編按:另一部為《法華文句》)能在李教授領軍之下繼續完成,而除了希望國科會繼續補助之外,也希望宗教界有人能持續支持,對佛教界而言,也是意義重大的。

止觀雙修教觀雙美的天台宗

因為天台宗的教、觀雙修,就如一鳥之二翼,所以不但對教理研究有幫助,對修行也有極重要的意義。雖然很多人以為這種研究工作對信仰沒有好處,會障礙 修行與信仰的信心,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論點。佛法有兩個火車頭,一個是修行,一個是義理,如果不要義理的研究、釐清,可能會造成盲修瞎練,修出個外道來。而 且確實也有由教入手,而修出大成就的。
再看看中國佛教最鼎盛的隋唐時代,一直也是講究教觀雙美的,隋唐以後中國佛教的逐漸沒落,與後來發展出來的反智思想也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如果不再研 究佛典,只想簡單的修行,只想貪便宜,種了這樣的因,當然會得到不好的果。佛法是講因果的,簡單方法就想得大成就,或讀一部經就想得一切智,不也是一種違 反因果的想法?智慧的開發不能只是享受一些喜悅之感,意義深遠的佛經典籍,是不能偏廢的。
所以如果後繼的學者有人願意以此為基礎,繼續努力,相信對後人將有很大的貢獻。
在臺灣教界像李志夫教授這樣的研究學者,得到的掌聲與鼓勵太少了,希望以後有更多單位支持這種整理工作,

p. 538

最好各宗各派都能挑出重要的幾部經典,一一來整理,這樣臺灣的佛教界也才有機會立足全世界。我們要知道,日本佛教界一百年前就已經開始這樣的工作了,我們雖然起步晚,但也必須開始做了,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值得讚嘆的一大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