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智顗「四意消文」的解經方法論/郭朝順(2003)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華梵人文學報  第一期 ( 2003.07 )
p.243-269

 
提 要
天台智顗解釋佛教經典所採用的方法有兩 類,一為五重玄義,一為四意消文。五重玄義之「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則以揭露經典本身意在言外的深義(玄義)(尤其重視經典的根本本質)為 目的。所謂消文四意,則就「因緣、約教、本跡、觀心」等四個角度,分別解釋經文詞句的含義,或可視為解釋經文之實際 操作方法。以前一方式釋經的著作,多稱為「玄義」或「玄疏」,其中《法華玄義》是為代表﹔以後一方式釋經的著作則名為「文句」,在智顗的作品中唯有《法華文句》,(《金光明經文句》並無本跡一門)。
歷來學者大多注意到五重玄義的地位,但對四意消文郤罕加注意,然而筆者以為,這二者皆為研究智顗之佛教解經方 法之重要資料,且有不同的特色,一是揭露經典本質,一為詮釋句讀,且若以法華三大部的出現次第來看,法華文句的講說是在陳禎明元年(587),法華玄義則講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如果不考慮現行本的修治時間問題,五重玄義與四意消文在智顗釋經方法論的發展過程之中,是否具有承續或互補關係,以及智顗是否具有清楚的建立釋經方法論之企圖,透過本文以及前著拙文<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發表於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第四屆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的探討,關於上述問題,當逐步被釐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