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觀音玄義》思想初探︱以「感應」與法門為中心/潘慧燕

《觀音玄義》思想初探︱以「感應」與法門為中心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潘慧燕
 
《觀 音玄義》是智者大師以「五重玄義」為架構來闡釋〈普門品〉的釋經之作。在第一重「釋名」的段落裡,提出了為歷來學者頻頻討論的問題焦點:「性具善惡」;然 在這段論述的內容裡,說到「一闡提」在理上,因著「性德」不斷,故能成就佛果,而佛陀能夠「任運惡法門」來度化眾生。沿此論說,生起了四個疑問:

(1)除 了「理」上「性德」不斷外,在「事」上,是否也可提供闡提能經由修習而成佛的條件呢?
(2)能自在任運「惡法門」的佛陀,本身究竟是具有怎樣的證量,而能 如是用「惡」,又能不為「惡」所染呢?
(3)〈普門品〉廣衍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度生事業,所展開的,不僅是菩薩的能度,也點出了眾生的可度;在這一 施,一求的互動裡,究竟是存在著怎樣的往來關係呢?
(4)何以「惡法門」可以作為弘化利生的方便呢?本篇報告便試著由《觀音玄義》的全幅脈絡,尋出一個可供討論的軸線,來論究以上所提出的四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