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祖寶雲義通大師
南宋沙門士衡編
《佛祖統紀》
十六祖寶雲尊者義通,字惟遠,高麗國,族姓尹氏。[1]梵相異常,頂有肉髻,眉毫宛轉,伸長五六寸。幼從龜山院釋宗為師,受具之後,學華嚴起信,為國宗仰。
一日別同學曰:「吾欲以此道,導諸未聞,必從父母之邦。」始乃括囊東下,假道四明。將登海舶,郡守太師錢惟治,[4]聞師之來,加禮延屈,咨問心要,復請為菩薩戒師,親行授受之禮,道俗趨敬,同仰師模,錢公固留之曰:「或尼之,或使之,[5]非弟子之力也。如曰利生,何必雞林[6]乎?!」師曰:「緣既汝合,辭不我卻。」因止其行。
開寶元年,[7]漕使顧承徽屢親師誨,始舍宅為傳教院,請師居之。
太平興國四年,法智初從師學。[8]
六年十二月,弟子延德,詣京師奏乞寺額,七年四月,賜額為寶雲。
雍熙元年,慈雲始從師學。[9]
師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升堂受業者不可勝紀。
常呼人為鄉人,有問其故,曰:「吾以凈土為故鄉,諸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之人也。」
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脅而化,闍維之日,舍利盈滿骨中,門人奉葬於阿育王寺之西北隅,[10]壽六十二。
治平元年(英宗),主南湖法孫宗正,累為方墳石塔作記以識之(后七十七年)。
宣和七年(徽宗),主育王昌月堂,以地蕪塔壞,與寶雲威師,徙骨於烏石山,其骨晶熒有光,考之琅琅其聲,舍利五色滋生骨上,有盈匊得之者。
其後主者智謙,重刊石塔記於烏石庵中(見振祖集石塔記),曉石芝曰:「石塔記,謂師著述,逸而不傳,然考諸四明章記,則嘗秉筆為觀經疏記,光明玄贊釋矣,蓋四明稟承其義,用之於記鈔諸文,非為無傳,贊釋一部尚存,但不廣行耳。螺溪網羅教典,去珠復還,寶雲二紀敷揚,家業有付,而世方尊法智為中興者,以其有著書立言開明祖道,抵[11]排山外紹隆道統之功也。」
故慈雲贊之曰:「章安既往,荊溪亦亡,誕此人師,紹彼耿光,一家大教,鍾此三良。」又為之辭曰:「一家教部,毗陵師所未記者悉記之,四種三昧,人所難行者,悉行之。」敬繹[12]名言,誠為實錄。
天臺宗十六祖-寶雲義通大師
寶雲大師(927—988),諱義通,字惟遠,高麗(今朝鮮)國君之後裔,俗姓尹氏.生具梵相,頂有肉髻,眉長五六寸。
幼從龜山院釋宗為師,十六、七歲受具。
之後,學《華嚴》、《起信》,即達其旨,為國人宗仰。
天福年間(936-944)來中國,至浙天臺山,訪雲居韶國師,深有契悟。
一日別同學曰:「吾欲以此道,開曉諸未聞法者,必從父母之邦。」始乃束裝東歸。
復請為授菩薩戒,師親行授戒之禮。王讚歎曰:「不離三界,生我大師。白毫相異,滿月奇姿。戒珠普照,慧海無涯。人天福聚,瞻之仰之。」已而道俗來慕,請留作依怙。師答:「非我始心。」錢公固留之曰:「或尼之,或使之,非弟子之力,[17]如曰利生,何必(定歸)雞林[18]乎?」師曰:「既與汝緣合,卻之不可。」乃止不行。
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漕使顧承徽屢親師誨,乃舍宅為傳教院,[19]請師居之。
太平興國四年(979),師五十三,法智(知禮)大師,始從師學教觀。
六年十二月,弟子延德詣京師(今河南開封市)奏乞寺額,七年四月,賜額寶雲寺。
雍熙元年(984),師五十八,慈雲(遵式)大師始從師學。
師敷揚教觀垂二十年,升堂及入門者不可勝紀,以知禮、遵式二人為弟子之上首。
師常呼人為鄉人,問其故?即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謂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之人也。」
端拱元年(988)十月二十一日,右脅而化。
師生于後唐朝明宗天成二年(927),世壽六十有二。闍維(或作荼毗即火化)之日,舍利盈滿骨中。門人奉葬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
治平元年(1064),主南湖(即延慶寺)法孫宗正改建方墳塔,作記以志之。
徽宗宣和七年(1125),育王主僧以地蕪塔壞,複徙師骨葬于烏石山中,今惜無存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