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二祖建立中觀北齊慧文大師



二祖建立中觀北齊慧文大師
南宋沙門士衡編 
  

《天台九祖傳》

二祖北齊尊者,諱慧文德行未見本傳),當齊高之世(「是國號,謂高祖渤海人也,姓高氏,齊大夫高奚之後,高歡次洋方受魏禪,都鄴在相州,即北齊也),獨步河淮(無競化者,故云河北,淮謂南,行化於世),法門非世所知(明所證既深,非余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尊者法行於世,如履地不知地之厚,戴天不知天之高)。

尊者用心,一依釋論是龍樹所說。准付法藏[1]龍樹是金口祖承第十三師,尊者橫承稟以為師也,故翰林梁肅曰:「大雄示滅,學路派別,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病之,遂用權略制諸外道,乃括十二部經,發明宗極,微言東流,我北齊禪師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門,以授南嶽,斯言盡之,後學尊敬不敢正斥其諱,以北齊尊者稱焉。」


天臺宗二祖--北齊慧文禪師


  慧文大師(北魏時人),俗姓高,他的佛教活動,大約在東魏和北齊之間(534--577)。當時北方政亂迭起,戰禍頻繁、道路梗塞,佛法未能暢行。北方盛行小乘,多修七方便觀門。師曾依慧師受學,每用踏心內外中間,求心不可得,泯然清淨五處止觀法(五處即頂上、髮際、鼻柱、臍間、地輪)。後來修習覺心重觀三昧、滅盡三昧、無間三昧,於一切法,心無分別。

  師夙植德本,天真獨悟。因閱讀《大智度論》至三十卷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氣,當學般若。接著自設問答,解釋其意。問的大意是說: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才斷一切煩惱及習氣。現在為什麼又說,一切智即具足一切種智,用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氣?答的大意是:一切智、一切種智,實在是一心觀中法爾(自然)具足。這裡為使人對般若波羅密容易明白信解,所以次第差別說。還有所謂一心中得,也存在初中後次第心相,好比一心有三相:生、住、滅。又如心、心數法及不相應法行,也是如此。現在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氣也是如此。師依此文,以修心觀,體會到論中所說,三智實一心中得。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此觀若成,一心三智,雙忘雙照,即可證入初住無生忍位。

  又因讀《 中論 》 第二十至四諦品第十七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憂然大悟,頓了一切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

  師于高齊之世,聚徒眾千百餘人,專修大乘,獨步河淮之間,當時無人敢與師抗衡、競化。師所證境界,也非世人可以測知。學人仰之,如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師以此心觀法門,口授給三祖慧思,思秉師教,弘化南方。師之門人,在北方弘法情況,則湮沒無聞。

  慈雲(遵式大師)贊師:得龍樹一心三智之文,依論立觀,於茲自悟,豈曰無師,也就是說,他以龍樹為師。


[1] 付法藏因緣傳:凡六卷。元魏吉迦夜、曇曜共譯。又稱付法藏因緣經、付法藏傳、付法藏經、付法傳。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乃敘述釋尊入滅後,迦葉、阿難等二十三位印度祖師嫡嫡付法相傳之事蹟與傳法世系。其最後一祖師子尊者,為罽賓國王彌羅掘殺害,付法遂至此斷絕。
 古來天台宗、禪宗均重視本傳,以此為付法相承之規準。智顗摩訶止觀所述西天二十四祖,即根據本書(加上旁系之摩田提),道原景德傳燈錄亦採用本書二十三祖之傳承,另加上婆須蜜、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羅、菩提達磨等五人,而成禪門付法西天二十八祖。
 然本傳內容與阿育王傳多所類似,似非由梵文翻譯而來,或依口傳,或參照該書而作。
 又宋代明教大師契嵩根據禪經與寶林傳之說,謂本書乃曇曜之偽作,並另撰傳法正宗記九卷、傳法正宗定祖圖一卷,重定西天之付法二十八祖,且宣稱付法藏一書已可付之一炬。〔出三藏記集卷二、大唐內典錄卷四、開元釋教錄卷五、卷六、卷十三〕
出處:佛光電子大辭典p15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