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法華經》的漢譯本


   《法華經》的漢譯最早開始的時間,在孫權黃武二年至孫亮建興二年(223-253)這段期間,以吳.支謙翻譯〈譬喻品〉的別譯──《佛以三車喚經》(缺本)為開端,但只有一品。其後,陸續有六次的全譯,及數次的部分翻譯。

 壹、六次漢譯

  據《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卷十四之記載,《法華經》先後共有六次漢譯,目前為三存三佚,依存佚與翻譯年代順序如下:

[佚]

1.《法華三昧經》:六卷,吳•支疆梁接(正無畏),於三國亮五鳳二年(255)譯。
2.
《薩芸芬陀利經》:六卷,西晉•竺法護,於秦始元年(265)譯。
4.
《方等法華經》:五卷,東晉•沙門支道根,於咸亨元年(335)譯。

[存]

3.《正法華經》:又名《方等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西晉•竺法護,於西晉武帝太康七年(286)譯。
5.
《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八年(406)譯。
6.
《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隋•闍那崛多、達摩笈多,於仁壽元年(601)譯。

 

貳、依據底本不同

  《法華經》的漢譯,因為各自依據的底本不同,所以產生上述差別:

一、《正法華經》:根據梵文貝葉經翻譯的。
  二、《妙法蓮華經》:根據西域的龜茲文本翻譯的。
  三、《添品妙法蓮華經》:根據從印度傳來的梵文貝葉經,對羅什譯的《妙法華經》重新作了校定而成。

 

叁、經名差異

 一、「正」與「妙」

  《法華經》的梵名為「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多羅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但「薩(Sad)」有種種意義,竺法護取「正」的意思,鳩摩羅什及闍那崛多取「妙」的意思,因此產生譯名不同。

 二、添品

  而所謂「添品」,為增補的意思。依據「添品」的序之敘述,鳩摩羅什的譯本中,缺了最初的〈藥草喻品〉的前半、〈法師品〉的最初部分,及〈提婆達多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偈頌。因此闍那崛多依據請來的貝葉本,加以增補,故稱為《添品妙法蓮華經》。

  現存三譯的內容互有出入,『妙本』最簡,『添品』其次,『正本』最為詳盡。此三種譯本流傳於日本、中國者,以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為主,除了因為譯本較為流暢外,也因其門下弟子如僧叡等法師,弘揚講說此經,續有法雲、智者、吉藏等大師,加以註釋與弘揚。使其他二譯,偏向比較與參考的研究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