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南北六朝對《法華經》的研究


   自 鳩摩羅什大師(344-413,一說350-409)於弘始八年(406)譯出《妙法蓮華經》後,開啟法華的全盛時代。到 智者大師約前後50年、也就是六朝(晉、宋、齊、梁、周、隋),對《法華經》作註疏研究者,有七十餘人。其中包括 僧叡(?-421)、竺道生(355-434)、慧觀等法師,還有光宅寺 法雲法師(467-529)的《法華義記》最為著名。[1]

   竺道生法師所著《法華經疏》二卷,[2]是現存法華經疏中最古的註釋書。他確信大小乘修道的宗旨是一致的,以「得意忘象」來質疑六卷《泥洹經》所提一闡提不能成佛,主張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並以此見解來解釋《法華經》。

  僧叡法師也與 竺道生的看法一致,認為《法華經》的經題「芬陀利」是蓮華中最高貴者,以此譬喻法華,主張法華是平等大慧之經,是最高的真實一乘。

   僧叡曾與 僧肇法師(384-414)共同參訂 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有一佳話:當 羅什譯《法華經》至〈五百弟子授記品〉時,以「天見人,人見天」一語頗費思量,僧叡建議改譯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羅什甚喜之。僧叡法師曾著〈法華經後序〉、[3]〈小品經序〉,[4]論法華與般若的關係,認此二者是相待的,明法華是終極一乘,其序文為《出三藏記集》所收。

   慧觀法師最初在廬山與 慧遠大師學習,次至長安於 羅什大師處受學《法華經》,後至建康,成為南朝劉宋佛教的指導人物。慧觀在長安時,寫了〈法華宗要序〉,摘示法華要義,收在《出三藏記集》中。[5]

   慧觀法師把釋迦如來的一代教法,分為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為頓教,漸教內開三乘別教、三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此為中國判教的嚆矢,後來,南地教判都以它為根柢。而在判教中,慧觀把《法華經》列為同歸教,使《法華經》在中國影響甚大。

   梁代 法雲法師是研究《涅槃經》的學者,前後講《法華經》百遍,留下《法華義記》八卷,[6]此乃天台大師之前研究《法華經》的指南,[7]係現存法華的註釋書中,僅次於竺道生所撰《法華經疏》之古本,而智顗、吉藏等亦多少受此書影響。其說頗受當代重視,彼以一乘之因果、萬善同歸為《法華經》之特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永本法師



[1] 《法華經義記》,CBETA 2023.Q4, T33, no. 1715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715_001

[2] 《法華經疏》,CBETA 2023.Q4, X27, no. 577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0577_001

[3] 《出三藏記集》卷8法華經後序CBETA 2023.Q4, T55, no. 2145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2145_008

[4] 《出三藏記集》卷8小品經序CBETA 2023.Q4, T55, no. 2145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2145_008

[5] 《出三藏記集》卷8法華宗要序(CBETA 2023.Q4, T55, no. 2145, p. 57a3)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55n2145_p0052a24?q=%E6%B3%95%E8%8F%AF%E5%AE%97%E8%A6%81%E5%BA%8F&l=0052a24&near_word=&kwic_around=30

[6] 《法華經義記》,CBETA 2023.Q4, T33, no. 1715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715_001

[7] 本書為《妙法蓮華經》之註釋書,初釋經題,次論經之宗旨,次揭舉經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重三段之分科。然並無有關〈提婆達多品〉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重頌之解釋,此因當時經本中尚無〈提婆達多品〉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