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比丘



[句]比丘者,肇師云: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義,秦無以翻,故存本稱。什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終出三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其出境也。

因緣釋
釋論云:怖魔、破惡、乞士。
因緣釋>第一義
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
因緣釋>世界
魔用力制,翻被五繫,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
因緣釋>對治
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
因緣釋>為人
夫在家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
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
涅槃》寶梁,皆舉破惡。名比丘者,不具說也。[1]
[記]釋比丘引肇公者,在淨名疏,什及四子,並在偽秦,故曰秦言。肇有四義:一、淨命乞士,二、破煩惱,三、能持戒,四、怖魔。什公分之,一始,三終,具二。魔怖者,終中前二,為怖魔因。引者,闕能持戒,破惡秖是破煩惱耳。故但三義,而次第不同,及通初心令魔怖等。故破惡之言,且在身口,非不斷惑,既並在初,令什義壞,豈以持戒破惑,必在於終。又復肇公但翻其名,而云名含,不云初後,今之學者,安令魔怖耶?五繫者,具如止觀第五記。一田等者,田即農也。應云在家四種如法,更加工也。
「《涅槃寶梁下,[2]明經義略。雖復不具,三義、四義,破惡為本。[3]

約教釋
[句]今明此三義,應通初後,如初出家時,白四羯磨,無作戒力,遍一切境,翻無作惡。初修禪定,發定共戒,防伏意地,貪瞋不起。初修觀慧,發相似道共戒,能伏煩惱。初心亦稱破惡,何獨後心耶?
怖魔者,初剃髮稟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惱煩,修慧欲破煩惱,初心亦令魔怖,何獨後心耶?乞士者,初離邪命,以乞自活,修禪歷境,求定修慧,緣理求無漏,皆是乞士,何況相應,而非乞士?具此義故,通名比丘。依經家皆歎後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
若歷緣求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惡。修此行,怖四魔,即通教義。
若歷三諦求理,名乞士;除通別惑,名破惡。怖八魔、十魔者,即別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達煩惱即菩提,名破惡。魔界即佛界者,是圓教義。若未發跡,但明前二義,若已顯本,具後意也。[4]
[記]今明此三義,應通初後者,義當約教,兼斥肇、什。今非但以文通後,復通諸教,但成因緣一釋。若於此中立四悉者,怖魔即世界,乞士即為人,破惡即對治,出界即第一義。
  依經家等者,義必通初,證信必後,向釋乞士中,以求釋乞,乃以離邪歷境求定等。為三藏教者,未能於境即理故也。故至通教,方云求真破障理等也。別教言八魔、十魔者,破惡既深,釋魔須遠,具如止觀第八記。圓教中非不破八、破十,但以實相為正,破惡屬旁,怖魔亦然。[5]

本跡釋
卷第二序品(本跡釋)
[句]本跡者: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妻子別,出分段、變易家,久除五住,何惡不破?獲真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持中道、道共尸波羅蜜、攝眾生戒度,魔界降伏,即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為調眾生,跡示五味,比丘傳引眾生,例如前釋。[6]
[記]本跡中,此諸比丘,深淺莫測,故未可定判其位。跡示五味者,若不約五味,非今經比丘。[7]

觀心釋
[句]觀心者,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為乞士。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是名破惡。一切諸邊顛倒,無非中道,即是怖魔云云。[8]
[記]桎梏者,上質音,足械也;下古沃反,手械也。二諦如桎梏,大慧如解縛,運念為無住,望境為無著,故不著境智,出二死家,乞士怖魔,準釋可見。云云者,中觀既然,空、假及以次不次等,對教可見。[9]

表格 21 「比丘」字四釋
因緣
世界
怖魔-魔用力制,翻被五繫,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
為人
乞士-夫在家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
對治
破惡-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
第一義
出界-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
約教
三藏
初離邪命,以乞自活,修禪歷境,求定修慧,緣理求無漏,皆是乞士,何況相應,而非乞士?具此義故,通名比丘。依經家皆歎後心比丘耳
通教
若歷緣求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惡。修此行,怖四魔
別教
若歷三諦求理,名乞士;除通別惑,名破惡。怖八魔、十魔者
圓教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達煩惱即菩提,名破惡。魔界即佛界者
本跡
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妻子別,出分段、變易家,久除五住,何惡不破?獲真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持中道、道共尸波羅蜜、攝眾生戒度,魔界降伏,即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
為調眾生,跡示五味,比丘傳引眾生
觀心
出家
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
乞士
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
破惡
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
怖魔
一切諸邊顛倒,無非中道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6c02-c14
[2] 「《涅槃寶梁,乃梁代寶亮大師等著涅槃經集解》,收錄於《卍續藏》第三十五冊。
[3]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67a18-b01
[4]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6c14-7a01
[5]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67b01-b12
[6]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7a02-a08
[7]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67b12-b14
[8]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7a08-a12
[9]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67b14-b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