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釋
[句]「大」者,《釋論》明「大」者,亦言多,亦言勝。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種道外,故言「勝」。遍知內外經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處,大於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處,勝神通外道;知即緣念處,多四韋陀外道也。[1]
[記]釋「大」者,前以「共」釋「與」,阿難共彼萬二千者,非直共人,應共人七,七中並大,故云「與大」。「與」既四釋不同,大義理須準彼。又前「與」字,義兼時等。今釋「大」字,唯在具七之人,復兼多勝。又釋「與」字,義兼能所。今釋「大」字,唯在於所,此從阿難,指他為大。此中初引《論》文,《大品》在小,心未轉故。
次今師意,亦具三文,以一一文,皆兼論中三義故也。以此三義,通兼四悉。「大」即世界,「多」即為人、對治,「勝」即第一義也。應具明三念,與外人異;及以三念,對大多勝之所以也。還將三念以對四悉,具如《止觀》第十記。「四韋陀」者,如下第五『經疏』,及《止觀》第十記。[2]
約教釋
卷第二序品(約教釋)
[句]約教釋「大、多、勝」者:
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釋耳。
大者,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也;勝者,勝三藏四門也,此通教釋也。
又大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知也;勝者,勝二乘人,此別教釋也。
又大者,諸大菩薩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勝者,勝諸菩薩也,此圓教釋也。[3]
[記]次約教中,牒前初釋,判屬三藏,準前文故,但云「所敬」等。前從今明下,應義通偏圓,以前文中,且對外釋,故云三藏。次「大者」下,約後三教,初明多義,但是約事,後三不可更加其數,但約所知,以釋其多,故前通釋,大、多、勝三,各具三義。故此後後,漸優於前。
本跡釋
本跡>述本
本跡>述本>明本大
[句]本跡者,此諸大德,久為諸佛之所咨嗟,[7]
本跡>述本>明本勝
本得勝幢三昧,超諸外道,
本跡>述本>明本多
先已成就種智遍知。[8]
本跡>述跡
[句]跡來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欲引酪入生蘇,示方等中「大、多、勝」。欲引生蘇入熟蘇,示轉教作般若中「大、多、勝」。欲引熟蘇入醍醐故,作法華中「大、多、勝」也。然其本地,大多勝久矣!云云。[10]
觀心釋
[句]觀心者: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勝。又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虛空,故名大。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雙照二諦,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12]
[記]觀心中,先直對三,次雖約中,具大、多、勝,亦應更約空、假各三。言「一心一切心」者,心境俱心,各攝一切,一切不出三千故也,具如《止觀》第五文。若非三千,攝則不遍;若非圓心,不攝三千。故三千總別,咸空假中,一文既然,他皆準此,故向五味,義通上下,文寄此中。[13]
表格 20 「與大比丘眾」之「大」字四釋
因緣
|
世界
|
大──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
|
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
|
|
為人
|
多──遍知內外經書
|
道多,用多,知多
|
||
對治
|
多──數至一萬二千
|
|||
第一義
|
勝──升出九十五種道外
|
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
|
||
約教
|
三藏釋
|
大人所敬等
|
||
通教釋
|
大者,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也;勝者,勝三藏四門也
|
|||
別教釋
|
大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知也;勝者,勝二乘人
|
|||
圓教釋
|
大者,諸大菩薩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勝者,勝諸菩薩也
|
|||
本跡
|
本
|
此諸大德,久為諸佛之所咨嗟,本得勝幢三昧,超諸外道,先已成就種智遍知
|
||
跡
|
跡來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欲引酪入生蘇,示方等中「大、多、勝」。欲引生蘇入熟蘇,示轉教作般若中「大、多、勝」。欲引熟蘇入醍醐故,作法華中「大、多、勝」也。然其本地,大多勝又矣(云云)
|
|||
觀心
|
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勝
|
|||
大
|
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虛空,故名大
|
|||
多
|
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
|
|||
勝
|
雙照二諦,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