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卷第二序品(釋三迦葉)

因緣釋
因緣釋世界
[句]三迦葉,迦葉,如前釋。優樓頻蠡,亦優樓毘,亦優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河,亦江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

因緣釋為人
毘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是為兄弟。兄為瓶沙王師,五百弟子,兩弟各二百五十。
因緣釋對治
兄行法,佛作十種變,謂龍毒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糧,忉利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不然,斧舉不下,廣出瑞應。雖睹眾變,邪執未改,故言: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真!
因緣釋第一義
佛即語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霍然開悟,師徒皆伏。二弟見相,亦隨歸佛,是則一千比丘。[1]
[記]者,應云剎摩,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剎柱者,表田域故,故諸經中,多云表剎
 若欲明四悉者:初是世界,族姓、住處不同故。毘婆尸下,為人也,共立剎柱,以為善因。佛作下,是對治,見佛即能除惡故也。佛即語云下,第一義,能於小乘見真理故。
  佛作十神變者,文中一往,且列十事,然律論文,不專此十。又文中雖列,事未委悉。增一瑞應廣明其事,今略出之,使文可見。增一云:佛入迦葉窟,毒龍放火等,佛收毒龍,住於缽內。至迦葉所,迦葉請住,三月供養。時至請食,佛言前去,便往閻浮樹,取閻浮果,乃至云: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次往東弗婆提,取毘梨勒果;次往瞿耶尼,取呵梨勒果;次往鬱單越,取自然粳糧(皆如前云沙門等);又於閻浮提,取呵摩勒果。
  欲作大祀,五百弟子欲破薪,斧舉不下,迦葉問佛,佛言:欲得下耶?斧即下,下又不舉(如前)。欲然火,火不然;欲滅火,火不滅(如前)。迦葉念欲大祀,必有諸王貴人來,瞿曇端正,若人見者,令我失利;若明日不來,我則大幸。佛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糧,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池食,暮還石窟中。迦葉問:昨何不來?佛言:我知汝心,我不來。具為說前事。又因四天王來聽法,夜有光明,明日問佛,佛具為說。次帝釋、梵王來,亦爾。迦葉問:能令我祖父來聽法不?佛便令來(云云)
  恒水卒長,迦葉恐佛為水所溺,使弟子往看。水不沒足,在水上行(如前)。佛言:汝是盲人,目無所睹,如是神變,固云道真。佛云:汝能水上行不?今方共水上行(云云)。汝若不捨邪見,令汝長劫受苦。聞已,頭面禮佛求悔,乃告弟子,合(各)隨所宜,我師世尊。語弟子言:我見降龍時,已有心歸佛。乃至五百弟子,皆聞善來,得成沙門果,並以術具,投之於水,隨流而下。二弟復有五百弟子,見火具(云云) ,亦皆善來,以成沙門。
  佛欲至迦毘羅衛,問佛何以至彼?佛言:一切諸佛,俱有五事:一、轉法輪。二、為父說法。三、為母說法。四、當導凡夫,立菩薩行。五、授菩薩記。是以至彼為父說法,父王因令千釋出家,以自圍繞。[2]

約教
[句]約教者:如增一阿含云:優留毘,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最第一。伽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為最第一。是為酪教中意。
若轉入生蘇,即應恥小慕大,例則可知。若轉入熟蘇,即應委業領教。若轉入醍醐,如此經中,得記作佛也。[3]
[記]約教者,亦應具列四教,解三人行德;而列五味者,味攝教故。[4]

本跡
[句]本跡者:住於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解脫,是為祕密本藏。而跡依林、城、水,以度眾生也。[5]
[記]約本跡中,以三人對三德者,圓德必一人具三,但一人偏從所表一德為名。既是共表,體同性一故也。[6]

觀心
[句]觀心者:正觀心性,中道不動,如城防敵。不動而動,如水淨諸邊顛倒,雙照枯榮,如林蓊鬱。三法相資,即是連枝兄弟也。[7]
[記]觀中亦爾,初得中道,次遮邊倒,後照邊諦,故知三德,即不思議圓無生也。[8]

表格 28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三迦葉之四釋
因緣
世界
族姓住處不同故
優樓頻蠡,亦優樓毘,亦優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河,亦江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
為人
共立剎柱以為善因
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毘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是為兄弟
對治
見佛即能除惡故
佛作十種變,謂龍毒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糧,忉利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不然,斧舉不下,廣出瑞應
第一義
能於小乘見真理故
佛即語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霍然開悟,師徒皆伏。二弟見相,亦隨歸佛,是則一千比丘
約教
三藏教
酪教
增一阿含云:優留毘,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最第一。伽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為最第一。
通教
生蘇
若轉入生蘇,即應恥小慕大,例則可知
別教
熟蘇
若轉入熟蘇,即應委業領教
圓教
醍醐
若轉入醍醐,如此經中,得記作佛
本跡
住於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解脫,是為祕密本藏
跡依林、城、水,以度眾生
觀心
初得中道
:正觀心性,中道不動,如城防敵
三德,即不思議圓無生
次遮邊倒
不動而動,如水淨諸邊顛倒,雙照枯榮,如林蓊鬱
後照邊諦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1b21-c03
[2]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3a17-b28
[3]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1c04-c10
[4]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3b28-c01
[5]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1c11-c13
[6]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3c01-c03
[7]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1c13-c15
[8]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73c03-c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