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釋
因緣釋>世界
[句]阿㝹樓馱,亦云阿那律,亦阿泥盧豆,皆梵音奢切耳。此翻無貧,亦如意,亦無獦,名也。昔於饑世,贈辟支佛稗飯,獲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名無貪。姓者劫初大水,風吹結構,以成世界,光音天命盡,化生為人,身有光,飛而行,歡喜為食,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中,呼為眾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色如生蘇,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飛。少食者,猶光澤,便有勝負,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然地皮,轉相輕慢。失皮,食地膚,轉生諸惡。失膚,食自然粳米。食米則男女根生,遂為夫婦。羞故造舍,多儲取米,後米生糠[禾*會] ,刈已不生。枯株現,更相盜奪,遂立一平,能者為田主,理諍訟,是為民主。民主有子名珍寶,珍寶有子名好味。始自民主草創之後,金輪相繼,迄至善思。從懿摩至淨飯四世,是鐵輪,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
《十二遊經》云:久遠劫有王,早失父母,以國付弟,事一婆羅門。婆羅門言:「汝當解王衣,體瞿曇姓。」因而從之,時人號為小瞿曇。住甘蔗園,賊盜他物從園過,捕賊尋跡,執小瞿曇,木貫射之,血流污地,大瞿曇悲哀收血土,還園,器盛,置左右咒之:此瞿曇若誠心,天神變血為人。逕十月,左為男,右為女,從是姓瞿曇。瞿曇,此言純淑,亦名舍夷。舍夷者,貴姓也。[1]
[記]釋「阿㝹樓馱」中,種姓等,廣在《賢劫》等經,《大論》亦廣釋,姓剎利也。若言瞿曇者,具如下述。
若作四悉者:初是世界,「仁賢劫」下,為人;「那律」下,對治;「佛廣」下,第一義。
言「無獵」者,免非獵得故云也,具如後文。稗飯雖輕,以盡所有及田勝故,故得勝報。亦可於此廣明施相,但於此中非急。始民主至善思者,善思生懿摩,并及四鐵輪,合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具如『律』中。
言「草創」者,草亦初也,如布衣初遇。「汝當解王衣」者,令脫王服,被瞿曇衣,使隨師姓。此方古俗,皆從師為姓,如竺道生,本不姓竺,但事竺法汰為弟子耳。自安公來,令同一釋種,譯《十誦律》,乃見其文。『律』云。:「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2]
因緣釋>為人
[句]仁賢劫初,當寶如來出世時。瞿曇識神始託生,若尋此意,民主已來,即姓瞿曇。從懿摩王四子: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莊嚴。被猜,徙雪山北,直樹林中,國人樂從者如市,鬱為彊國。父王歎曰:「我子有能。」四子因此為姓。
又其地釋迦樹甚茂,此翻直林,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外國語多含。釋迦亦直亦能,今淨飯所承,承莊嚴王。後莊嚴,即是烏頭。烏頭生烏頭羅,烏頭羅生尼求羅,尼求羅生尸休羅,尸休羅即師子頰,師子頰生三飯。斛飯二子,長名摩訶男,季阿那律,乃是淨飯王之姪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非聊爾人也。故周公歎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於天下非賤人也。而沐三握,餐三吐,禮賢尚爾,況餘人乎!」
《賢愚經》云:弗沙佛末法,時世饑饉,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缽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更採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闇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腳更出,取之無盡。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尸,而其所睹,純是金寶,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送發看,百味具足。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3]
因緣釋>對治
[句]阿那律,精進七日七夜,眼睫不交。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眼則喪睛。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繫念在緣,四大淨色,半頭而發,徹障內外,明闇悉睹。對梵王曰:「吾見釋迦大千世界,如睹掌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比丘第一。」[5]
[句]那律既失肉眼,佛與諸比丘,恒為裁縫。佛在舍衛拘薩羅窟,佛與八百比丘集,為阿那律作三衣。佛自為舒張,諸比丘截者、縫者,一日即成。
因緣釋>第一義
佛廣為說出家受衣,進止共俱,無量人得道。[7]
[記]「佛與八百為作衣」者,佛在舍衛,那律語阿難言:「倩諸比丘,作三衣,我衣壞。」阿難,房房語諸比丘。又往娑羅邏巖中(俱薩羅梵音不同),諸比丘如言。佛見阿難問言:「汝作何事?」阿難具答。佛言:「汝何不倩佛?」佛與諸比丘,為舒張截割,諸比丘縫一日即成,因說迦絺那云云。[8]
約教釋
[句]約教者:依禪定,發天眼,凡夫外道也。依無漏事禪,發天眼,三藏義。依體法無漏慧,發諸行,依諸行發天眼,通教意。依散善發肉眼,依定發天眼,依真發慧眼,依俗發法眼,依中發佛眼,別教意。依實相發天眼,天眼即佛眼,圓教意。
又依散善修肉眼,依定修天眼,三藏意。依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意。次第修五眼,是別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9]
本跡釋
[句]本跡者,本住實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跡示半頭天眼。
觀心釋
[記]觀心中,不云慧眼者,闕耳。應云:觀因緣定心,即天眼;空心即慧眼。[12]
表格 32 「阿㝹樓馱」之四釋
因緣
|
世界
|
初是世界
|
|
為人
|
「仁賢劫」下,為人
|
||
對治
|
「那律」下,對治
|
||
第一義
|
「佛廣」下,第一義
|
||
約教
|
論發
|
三藏教
|
依無漏事禪,發天眼,三藏義
|
通教
|
依體法無漏慧,發諸行,依諸行發天眼,通教意
|
||
別教
|
依散善發肉眼,依定發天眼,依真發慧眼,依俗發法眼,依中發佛眼,別教意
|
||
圓教
|
依實相發天眼,天眼即佛眼,圓教意
|
||
論修
|
三藏教
|
依散善修肉眼,依定修天眼,三藏意
|
|
通教
|
依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意
|
||
別教
|
次第修五眼,是別意
|
||
圓教
|
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
|
||
本跡
|
本
|
本住實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
|
|
跡
|
跡示半頭天眼
|
||
觀心
|
觀因緣生善心,即肉眼
觀因緣生心空,即天眼
觀因緣生心假,即法眼
觀因緣即中,即佛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