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天台智顗观音经注释研究文献回顾/释大参(2009)

天台智顗观音经注释研究文献回顾

引用出處:http://www.fjdh.com/wumin/2009/05/16523476991.html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大参法师

  
天台智顗观音经注释研究文献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释大参

  笔者所欲探讨的主题“智者大师《普门品》注释‘感应’义涵之研究”,由于第一手资料有《法华玄义》“感应妙”、《观音玄义》、《观音义疏》以及《法华文句.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四个文本, 这四个文本中以《观音玄义》“性恶说”在中日学界的讨论最为热烈,由于《观音玄义》“性恶说”有作者归属的争议,因此笔者拟于下一小节专门探讨此课题的研 究概况,并略述笔者之见,故以下文献介绍暂不讨论此课题。

天台智顗的成佛因果论/沈海燕



引用出處: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5755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天台智顗在《法华玄义》中的佛学体系以成佛因果为其宗要,在其“五章”理论中被列为第三章“明宗”。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智顗的成佛因果论,发掘智顗以一佛乘为旨归的圆教思想。
  关键词:明宗三轨本迹成佛因果权实
  作者简介:沈海燕,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哲学系。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杨曾文

  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进行考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天台宗,智顗,中道实相,观心,一念三千,六即


引用出處: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1470

對《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的看法/楊惠南(1998)

引用出處: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1/chbj1116.htm

中華佛學學報第011期 (p535-538): (民國87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017─7132 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 (p1172) (民國86年),: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1, (1997)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對《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的看法

《法華經》在中、日等佛教北傳的地區當中,向來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響的範圍也很廣。很多經典經過翻譯來到北傳地區之後,幾乎就等於是死了的經典,因為很少人讀,甚至完全不知道有這些經典。但是《法華經》卻不然,它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活著。
尤其是一些特別的品,不斷為信徒與研究者所青睞,例如〈觀世音普門品〉,是很多信徒早晚課誦的功課,而〈藥王品〉裡所讚歎的焚身、燃指、燃臂供佛等現象,也仍在佛教界出現。由此可見《法華經》仍存在,以及它的重要性。

湛山文鈔/倓虛大師

引用出處:http://book.bfnn.org/books3/2159.htm

慧思大師是狂僧還是聖僧/李志夫(2011)


引用出處:http://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1_10/03/9634882_0.shtml
慧思大师画像(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者按:201181617日,“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福严寺召开。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荣誉所长李志夫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慧思大师是狂僧还是圣僧》的论文。他认为慧思是大禅师、大律师,行持甚严,在有意无意间,显出他的大悲、大愿、作未来佛,有些僧众视他为“狂僧”。而智者却是全心全意地向他学法,尊其为一代大师,相互印絜,立宗作祖。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 南岳佛协编《慧思大师文集》错讹连天、不能卒读/ 高庆余

引用出處:http://bbs.tianya.cn/post-5140-4126-1.shtml

南岳佛协编《慧思大师文集》错讹连天、不能卒读
  ——糟糕“砖家”编辑出一本垃圾书亵渎慧思大师
   高庆余
  
   2011年,南岳佛协《明镜台文库》编纂委员会编校《慧思大师文集》由岳麓书社出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南岳佛教协会会长大岳作序。朋友送我一本。 出于收集文献与求知的渴望,我特地捧读了这一本书。我读书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先读前序、目录、后记,再读正文。第一印象,这一本书应该编得非常不错,花费 了十几个高级专家大半年时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一言以蔽之:同志们,辛苦了!《慧思大师文集》附录的《编后记》云:

《慧思大师文集》出版(2010)

     为了深入弘扬慧思大师的思想精神,挖掘南岳佛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南岳佛教协会继2009年整理出版《明真法师文集》之后,2010年又专门组织整理《慧思大师文集》,作为《磨镜台文库》第二卷出版。文集的整理、出版,得到传印长老嘉许,并欣然作序;大岳大和尚始终支持工作的开展,并作序阐明缘起。

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吳汝鈞(1997)


本文主要是就所謂「天台三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與《摩訶止觀》以探討天台大師智顗的心靈哲學。按智顗先就「無明一念心」一概念以說心 的幻妄性,以交代生死流轉世界的生成。這是心的負面作用。心也有正面的作用,這便是認識事物,以至契會真理,故心是覺悟、成道、得解脫的根本。故心具有無 明與法性兩個面相,這兩個面相都源自同一的心體。
在與諸法的關係方面,智顗的說法是心具諸法,妄心固然具足諸法,淨心亦具足諸法。在這點上,智顗較著重前 者,有所謂「一念三千」的說法。其意是,一念心總與多種境地的其中一種同時生起,也同時沈降。故一念心與三千種境界同起同寂。起是作用,寂是不作用。這作 用是就心說的︰在作用中,心與諸法同時生起;在不作用中,心與諸法同時寂滅。關於這點,智顗稱為「不可思議境」。這種說法,使心能保住諸法或存在,對存在 有正面的肯定,不會走虛無主義的路線,使存在下墬以至泯滅。在實踐方面,智顗則提出一心三觀的觀法。這包括以心為被觀與以心來觀法兩種。前一種是就空、 假、中三面來觀取一念妄心;後一種則以淨心為能觀,觀照對象的空、假、中三方面的面相。若觀法有次第,即先觀空,再觀假,最後觀中的,是次第觀,此是別教 的觀法。若同時觀取空、假、中三相,「即空即假即中」地觀,則是圓頓的觀法,這是圓教的觀法。智顗自己所提倡的觀法,是圓教的觀法。

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討/陳英善(1993)

本文所論述在於湛然理具思想,所謂理具,指的是性具。基本上湛然對天台智者思想之闡述,是基於此性具理具之觀點來論述天台智者思想。堪稱為天台中興 法將的湛然,以性具說作為天台智者思想核心,基本上已喪失了天台智者一向對理體說所作的反省批判,簡單地說,已失去了緣起中道實相之辯證張力。這也許時代 思潮發展使然,中唐以來的整個中國佛教,幾乎圍繞在「體」這一觀點上來論述佛教,湛然亦不例外,故特就理具來解釋天台思想,此乃一明顯例子。
有關湛然之理具思想,本文主要分為三方面來論述:首先,論述湛然理具思想之建構,包括時代背景之分析,以及理具思想之形成。第二部分,則論述湛然理 具思想之內涵,此包括對理具思想所依據提出探討,以及湛然對「具」之強調提出分析,另再就理具性惡與理具唯心來論述。第三部分,乃就湛然理具思想之運用, 此部分主要就《金剛錍》無情佛性說來加以論述,以顯湛然無情佛性說的理論基礎,在於理具思想;此外,湛然的〈十不二門〉,亦可是理具思想之充分運用,然由 於篇幅之限制,無法於此一併探討,另待他文再加以處理。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法華三經/撰稿者: 釋惠敏


出處:http://210.69.67.10/web/content?ID=1767

漢傳佛教中,對《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統稱。佛陀在覺悟後,觀察到眾生難以接受「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妙法而躊躇。其後佛陀觀察各類眾生猶如污泥中蓮花,但仍有可能出污泥而不染,開花結果,因此確立為眾生說佛法的決心。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運用此傳說,作「開權顯實」的新解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 薩。」意思是說「聲聞」與「獨覺」之二乘的果證,都是方便「權」說,二乘其「實」都可成佛道。佛出世間,只是為了以佛慧(佛之知見)開示眾生,給予一切眾 生聲聞與獨覺,使其有成佛的希望。

台密史略考/朱封鼇(2004)

 台密,指日本天臺宗所傳的密教。以比睿山延曆寺、園城寺為中心。因別於空海所傳的東寺密教(東密)故稱台密。日本天臺宗受 台、密、禪、律四宗思想影響,結合而成,其中除發展天臺本宗的宗義外,以發展密教為最可觀。日本天臺宗學者田村芳朗教授說:日本天臺由於採納了密教,因 此也有事相面的發展,但其主要的努力還是在教理的鑽研上。所以後來比睿山作為真理的殿堂而為天下所尊仰。”(田村芳朗:《天臺法華之哲理》,見《世界佛學 名著譯叢》第60)

台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鼇(2004)

台密的修持儀軌是最澄和圓仁相繼制訂,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的。其儀式既繼承了最澄嚴持戒律和鮮明的護國保民思想,也吸取了密教的內容,從圓密一致,逐漸發展到一大圓教。以下主要是探索台密修持的獨特方式及其與天臺宗的思想淵源,而不是弘揚台密。

化法四教十法成乘表解

化法四教十法成乘表解
       →化法四教
十法成乘

圓教
別教
通教
藏教
一、先明觀境
觀不思議境(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緣於登地中道之境而為所觀,迥出空有之表
明觀境:六道陰入為觀境,能觀所觀皆如幻化
觀正因緣境:破邪因緣、無因緣兩種顛倒
二、真正發心
真正發菩提心(依上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愍己愍他,上求下化)
真正發心普為法界
明發心:二乘緣真自行,菩薩體幻兼人、與樂拔苦譬如鏡相
真正發心:不為名利唯求涅槃
三、遵修正觀
善巧安心止觀(體前妙理恆常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明為慧)
安心止觀。定止愛,慧觀策。
安心如空之止觀
遵修止觀:止者五停心。觀者四念處
四、徧破諸惑
以圓三觀破三惑徧三觀一心無惑不破
次地徧破三惑
以幻化慧,破幻化見思
徧破見愛煩惱
五、善識通塞
善識通塞: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
識次第三觀為通,見思、塵沙、無明為塞,傳傳檢校,是塞令通
雖知苦集流轉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滅還滅六度等通之
識道滅還滅六度是通;苦集流轉六蔽是塞
六、調適道品
調適無作道品七科卅七分。
一一調停隨宜而入
調適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三解脫門證中無漏
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
調適卅七道品,入三解脫門。(正)
七、以事助理
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
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以事助理)
體三藏法無常、苦、空,如幻而治
若根頓不入,應修對治事禪等。(助)
八、須知位次
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
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別,終不謂我叨極上聖
識乾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謬濫
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須識次位,凡聖不濫
九、安忍諸障
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
離違順強軟二賊,策十信入於十住
安忍乾慧位內外諸障,而入性地。(不忍而忍)
安忍內外諸障(內四百四病四倒,外名利眷屬諸災)
十、須離法愛
離法愛策於十信,令入十住奶智等妙
離相似法愛,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不著性地相似法愛,而入八人見地
不於似道生法愛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作者:龔自珍 清

本作品收錄於:《定庵別集

第一問:三藏十二部,《妙法蓮華經》為經之王,何也?
答:隋以來判教諸師,皆曰《華嚴》日出時,《法華》日中時,《涅槃》日入時。明藕益大師曰:「諸經有《法華》,王者之有九鼎,家業之有總帳簿也。」與一切經各各自言經中之王不同,欲備知之,則在《天台玄義》矣。

天台宗之理事觀/李志夫

天台宗之理事觀

李志夫
華岡佛學學報
第 6 期
頁157~201


157頁

提 要: 

從龍樹菩薩中論之四諦偈,大智度論之三智,慧文悟出 了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之中道;也悟出了三智一 心中得,而最後落實到觀心之修證上。慧思復肯定十如是諸 法實相,亦可在三智一心中得,並賦予極大的願力與樂觀的 願行。卒影響智者亦教、觀並重,治三諦于一爐,謂之三諦 圓融。三諦圓融,實歸一理,理即實相。實相即一心。故三 諦圓融可以理證,可以心證,亦是教觀之圓融。雖天台有真 常思想,但在修因與證果上仍是本著般若經與大智論而設教 的。

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研究

原文出處:http://www.minlun.org.tw/2pt/2pt-1-5/0.htm

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研究   

   
摘   要
北宋初期的中土佛教,隨著政治之趨於統一,文化、學術、宗教各方面亦步向調和融會,而教內「台、賢、禪、淨」各宗派間,亦相互影響吸收。然由於中唐以來之長 期戰亂,復經武宗「會昌法難」,所有宗派普遍式微;尤其天台一宗,除《淨名疏》外,其餘教部散佚殆盡;後雖由海東(高麗、日本)傳回,學者於諸文獻畢竟生 疏,未克深究,且復受兼講思潮的影響,非但未能闡發自家正義,反多「擠陷本宗」。

佛祖統紀中的本迹觀/蔣義斌(1996)

佛祖統紀中的本迹觀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 1996 出版
民國八十五年(1996)出版
(P.147-165)
蔣義斌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147

一、前言

      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磐所撰《佛祖統紀》,近來已有不少學者, 如陳垣、冉雲華、Herber Franke、曹仕邦、[1]方豪等人均作過研究,[2]在中國佛教史籍文獻中,本書得到學界相當的重視。不僅因為本書,代表了天台宗對「史」的看法, 也因為本書成功地,運用紀傳體來撰寫佛教史。
     《佛祖統紀》的撰述,「本迹觀」是志磐相當重要的論據, 同時亦是他撰述的動力,本迹觀是天台宗判別《法華經》的重要觀念,志磐不僅繼承了天台宗的家法,且將本迹觀落實到曆法時間、史觀上,本文之旨,不在討論天台宗本迹觀的發展、演變, 而將討論重點,置於《佛祖統紀》所呈現的本迹觀。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天臺戒律觀初探/宗律(2009)

時間:2009-09-24

天臺戒律觀初探 

宗 律 

一、緒言

 戒律是整個佛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即三藏之一。每個佛弟子都要受戒,因受戒而感得戒體,種下金剛種子,當你要造業時,戒體即現行,起到止惡的作用。經、律、 論三藏本為一體,但眾生業重,煩惱惑業伏斷很難,佛陀以因緣方便制戒,以克淨除,是故如來制立三學,以為對治之法。

大小兼受戒、單受菩薩戒與無戒之戒 ——中日佛教戒律觀的評較考察/傅偉勳


一、前言
二、大乘戒與小乘戒的基本區別
三、智顗與道宣
四、最澄的戒律改革與單受菩薩戒傳統的形成
五、道元與日蓮
六、親鸞與「無戒之戒」傳統的形成
七、對中日佛教戒律觀之比較與評議
八、結語: 中國佛教戒律改革芻議


禪宗對天臺宗的吸收、融合與爭論/佚名

禪宗與天臺宗,前者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特色,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稱為是傳達拈花微笑、正法眼藏佛心的心宗。後者則以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性具實相等理論思辨為特色,以定慧雙修、開佛知見為宗旨,稱為是傳達佛語的(主要是《法華經》)佛語宗。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沈仁岩(2008)

沈仁岩       

佛道——就是诸佛大觉。佛这个字,是称释迦牟尼本师的十号之一:究竟妙觉,意思是“无上觉者”。无上觉,是“自觉、觉他、觉满”:觉极无上。也就是 “正觉:不可思议性”,“等觉;万德圆融性”,“究竟觉:弥满一切处,金光明——帝慧王性”(金光明·帝慧王——是智者大师实示《金光明经》无量甚深真法 性。山家山外四十七年论诤‘观妄心成佛,即三道便证金光明三德’。四明知礼大师精阐诠明。)总称果果大般涅槃。

《大乘大義章》授記思想探究/李幸玲(2006)

引用出處:http://www.bairenyan.com/Article/wenhua/200612/438.html
《大乘大義章》授記思想探究

李幸玲

中文提要
   本文主要工作有二:蒐整當代授記思想研究概況相關資料,並疏理中國佛學史上最早的授記思想的義理探究。鳩摩羅什與慧遠在《大乘大義章》中有關授記思想的 討論,主要是圍繞在《法華經》聲聞授記的問題而展開的。慧遠先後引用羅什的譯典,提出有關菩薩能被授記為何種佛身、菩薩及其國土虛實等問題,最後並質疑 《法華經》獨倡聲聞授記之理據等問題,期望羅什能夠為疏解。羅什同樣引用許多自己所譯的大乘經論,分別由授記的意義、授記的條件及種類、法身佛授記、大方便令羅漢發心,到最後談《法華》會三歸一的究竟精神,答覆了慧遠以上的詢問。慧遠提問的價值,貴在理論上自省的原創性見解;羅什分疏的價值,在中國佛教史 授記理論初步建構之功上。而正當慧遠、羅什兩位大師從佛學上探究授記理論合理性的同時,也為中國佛學發展史寫下新的史頁。

關鍵詞:授記;受決;記別;慧遠;鳩摩羅什;大乘大義章;法華經

天台觀音感應論──以《法華玄義》的「感應妙」為中心/釋大參(2007)

天台觀音感應論
──以《法華玄義》的「感應妙」為中心*
釋大參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提要
天台智者大師(538-597)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註釋,是現今《大正藏》收錄單行本最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註釋書,不僅極具文獻價值,對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義理的闡揚,更是發古人所未發、極具智者大師個人及天台宗派色彩。

《觀音玄義》思想初探︱以「感應」與法門為中心/潘慧燕

《觀音玄義》思想初探︱以「感應」與法門為中心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潘慧燕
 
《觀 音玄義》是智者大師以「五重玄義」為架構來闡釋〈普門品〉的釋經之作。在第一重「釋名」的段落裡,提出了為歷來學者頻頻討論的問題焦點:「性具善惡」;然 在這段論述的內容裡,說到「一闡提」在理上,因著「性德」不斷,故能成就佛果,而佛陀能夠「任運惡法門」來度化眾生。沿此論說,生起了四個疑問:

湛然《金剛錍》「無情有性」論思想研究/戴裕記(1999)

研究生: 戴裕記
研究生(外文): Tai yu-chi

論文名稱: 湛然《金剛錍》「無情有性」論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Investigations of Conception of“non-sentient being have Buddha-nature” in Chan-Jan''''s “King Kang Bei”
指導教授: 蕭振邦
指導教授(外文): Shiau Jenn-b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684000168
論文出版年: 1999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金剛錍》、無情有性、關係、圓教、心性論

外文關鍵詞: “King Kang Bei”、“non-sentient being have Buddha-nature”、“Relation”、“Complete Teaching”、“sin-sien-leim”

摘要:

湛然《金剛錍》在「隋唐佛學」及天台宗思想發展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原因在於:湛然藉此一文本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論斷而引起爭議。此一爭議點則源於各宗派對「圓教」的認定不同所導致。簡言之,湛然乃藉《金剛錍》的「無情有性」展現天台自宗為「圓教」教理。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 /郭朝順(1995)

研究生: 郭朝順
研究生(外文): KUO, CHAO-SHUN

論文名稱: 湛然與澄觀佛性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Chan-Jan''s and Ch''�ng-Kuan''s Buddha-Nature
指導教授: 李志夫
指導教授(外文): LEE, CHI-FU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7964037
論文出版年: 1995
畢業學年度: 8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佛性、法身、真如、心、性惡

外文關鍵詞: boddha-nature、true body、ththata、mind、inherent evil

摘要:

本論文主要研究智顗的止觀著作有《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希望透過對佐藤哲英、關口真大、安藤俊雄等研究 成果之反省,重新探討智顗止觀著作之思想;並藉此能對於中國禪學有概要性認識;其次亦能一窺印度禪學之初始面貌。因此之故,本文主標題定為:智顗止觀著作 思想的教學研究。整篇論文是環繞在與佐藤哲英、關口真大、安藤俊雄等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下所做的反省及評述,因此本論文的副標題乃標示為 「以佐藤哲英之判釋為主的評述」。 

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吳宜芳(1993)

研究生: 吳宜芳
研究生(外文): Wu, I-Fang

論文名稱: 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

論文名稱(外文): Inquire into "the fusion of tree-truth"
指導教授: 李志夫
指導教授(外文): Li, Cheg F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7904159
論文出版年: 1993
畢業學年度: 8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三諦、智者、圓融

外文關鍵詞: Substance、Physical、Noumenon

摘要:

天台智者的思想體系精深宏奧,不能全面詳述,故擇取其精華之實相論。
              而實相理論,以三軌成乘為原則,其中「三諦圓融」是兼攝理論與實踐之
              思想,最能作為智者圓教精神的代表。「諦者,審實不虛之謂」,就是真
              理。三諦就是:空是真諦,假是俗諦,中是中諦。本宗觀一切法,即空,
              即假,即中。分列如次:俗諦,即假,立一切法之謂-立法真諦,即空,
              泯一切法之謂-破法中諦,即中,統一切法之謂-相待舉一反三,全三即
              一,謂之圓融三諦,亦稱非縱非橫三諦。

智顗止觀著作的教學研究 —以佐藤哲英之判釋為主的評述/李傳玲(2003)

研究生: 李傳玲
研究生(外文): Chuang-ling Lee

論文名稱: 智顗止觀著作的教學研究 —以佐藤哲英之判釋為主的評述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Whei-Jen Yo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不定止觀、漸次止觀、圓頓止觀、不定、漸、頓

摘要:

本論文主要研究智顗的止觀著作有《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希望透過對佐藤哲英、關口真大、安藤俊雄等研究 成果之反省,重新探討智顗止觀著作之思想;並藉此能對於中國禪學有概要性認識;其次亦能一窺印度禪學之初始面貌。因此之故,本文主標題定為:智顗止觀著作 思想的教學研究。整篇論文是環繞在與佐藤哲英、關口真大、安藤俊雄等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下所做的反省及評述,因此本論文的副標題乃標示為 「以佐藤哲英之判釋為主的評述」。

生命之安立及其趣向善的探討--論天台圓教判釋開決對生命之啟發/劉秀真(2007)

研究生: 劉秀真
研究生(外文): Hsiu-chen Liu

論文名稱: 生命之安立及其趣向善的探討--論天台圓教判釋開決對生命之啟發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Huey-jen Y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圓教判釋、判釋開決、安身立命、生命之安立、天台、觀心、生命之趣向善、圓教義涵、生命、趣向

摘要:

本論文是為了要了解如何才能使生命安立及趣向完善,因為生命進程之中存在各種不同的緣起,如何於各種順、逆的動態緣起中,使之安 立並趣向完善?星雲法師於《迷悟之間.作者總序》中說:「我們一生當中,誰不曾迷?誰不曾悟?迷惑時,無明生起,煩惱痛苦;覺悟後,心開意解,歡喜自 在。」所以,九法界眾生的「一念」,隨時可能迷、可能悟;悟則自然安立,問題是如何面對另一種迷時之可能?《六祖壇經》云:「不悟,佛是眾生;一念轉悟, 眾生是佛。」般若是作用圓具一切法,若只在「悟時」有作用,那「迷時」怎麼辦?天台圓教決了「一念三千」的絕待圓融,是「存有論的圓具一切法」,順此「決 了」,若一念覺悟的法性般若起,當下即向善之行;若一念無明迷惑的貪瞋癡起,也可以是圓具一切法實現的可能,仍得趣向善之行。天台圓教的這種「決了」,也 就是迷亦是圓具之當體,故「迷時」仍得參與趣向善之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潘慧燕(2003)

研究生: 潘慧燕

論文名稱: 《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

指導教授: 羅宗濤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88151002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性德、修德、性惡、緣了、智斷、感應、法門、慈悲、觀心、性具善惡

摘要:

歷來對《觀音玄義》的研究,主要的關注,大多集中在論及天台宗「性惡」(「性具善惡」)思想上,較少由《觀音玄義》的整體思想出發。因此,本論文以《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為研究題名;旨在就《觀音玄義》的全文脈絡,抉發其中的核心思想。

隋唐至兩宋佛教宗派觀念發展之研究/藍日昌(2007)

研究生: 藍日昌
研究生(外文): LAN JIH CHANG

論文名稱: 隋唐至兩宋佛教宗派觀念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F SECTS IDEA DEVELOPMENT IN SUI-Tan to SUHU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劉榮賢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D921101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宗派、法脈、祖統、燈統、道統

外文關鍵詞: Buddhism''faction、Pedigre、TAN-DYNASTY BUDDHISM、sects of Buddhism

摘要:

近代以來,佛學研究者皆視隋唐佛教為宗派發展興盛的階段,但對於所謂宗派的定義及數目則未有定論,對於最早出現的宗派為何宗,也未有定論。最近更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宗派法脈之說為後人所造,並不符合實情。
本文從諸家所立宗派定義及條件分析,認為這些說法都無法完全與隋唐僧侶的活動相符,宗派不可能出現於隋唐初期,而各宗派的祖師也沒有創建宗派的企圖心。宗派法脈之說大體是由後人所推定,而非由祖師指定何者堪繼祖統。

從天台判教的立場試論--法藏《五教章中對法華的批判》/莊崑木(1998)

從天台判教的立場試論--法藏《五教章中對法華的批判》

莊崑木
法光學壇 第二期
1998年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頁93-103

 摘要:

              法藏大師在《五教章》中力闡別教一乘無盡華嚴的教
          義,可是他建立別教一乘時,主要的基礎卻是法華同教一
          乘,借用天台法華的地方相當多。但《五教章》中對天台
          圓教中的法華經並未給予合理的定位,只是一筆帶過而己
          。而相形之下,天台藏通別圓四教中,給予了華嚴明確的
          位置──「別教」。因此智者大師在判教上可以說是比較
          嚴密而完整的,反觀法藏,其年代雖在智者大師之後,但
          未予天台判教合理的融攝,讓法華無法合理地歸到華嚴五
          教之中,顯出示出法藏判教系統的缺陷。本文主要是透過
          《五教章》提到法華及天台的地方,逐一檢討法藏的立論。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趙東明(2002)

研究生: 趙東明
研究生(外文): Jau,Dung-Ming

論文名稱: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three thousand worlds immanent in a conscious-instant”on  T''ien-T''ai Chih-I''s Mo-ho chih-kuan
指導教授: 楊惠男
指導教授(外文): Huei-Nan 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R87124005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五時八教、圓融三諦、一心三觀、妙法蓮華經、六根清淨、位、五品位、性具實相、一念三千

外文關鍵詞: the five stages and eight teachings、the perfect triple truth、the three views in one mind、the Lotus Sutra、the ( stage of ) the lustration of the six sense-organs、the stage of the fifth class、the mind-nature contains the  real aspect、three thousand worlds immanent in a conscious-instant

摘要:

本論文是以天台智顗在《摩訶止觀》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念三千」說為研究主題,試圖發掘出「一念三千」說的思想根源,以及全面理解「一 念三千」。本文以為智顗的「一念三千」是他親歷《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之宗教境界,而提出的止觀觀心解脫論,亦是被智顗判為純圓獨妙之 《法華經》「諸法實相」的教義所在。而此「六根清淨」的宗教體驗,是他對宇宙萬象的真實體驗,是以「一念三千」說,亦是智顗由宗教經驗所建構出的宇宙圖 式。

〈天台止觀之治病法〉。安藤俊雄著。郭哲彰譯

安藤俊雄著。〈天台止觀之治病法(一)〉。郭哲彰譯。《中國佛教》2,卷31。頁39-44。
安藤俊雄著。〈天台止觀之治病法(二)〉。郭哲彰譯。《中國佛教》3、4,卷31。頁33-39。
安藤俊雄著。〈天台止觀之治病法(三)〉。郭哲彰譯。《中國佛教》5,卷31。頁20-25。
安藤俊雄著。〈天台止觀之治病法(四)〉。郭哲彰譯。《中國佛教》6,卷31。頁26-29。
安藤俊雄著。〈天台止觀之治病法(五)〉。郭哲彰譯。《中國佛教》7,卷31。頁32-36。

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 -- 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釋正持(2006)

提要

 
    日本天臺宗曾於六十年代後半期至七十年代前半期,曾就「五時八教判是否為智者大師親自所說」展開了一場大爭論。其中較沒有質疑的是「化法四教」,因智者大師 於《四教義》中分別闡釋藏、通、別、圓四教之名稱與教義,且自各種觀點解說四教之異同。本論文嘗試從四教立名的依據、義理特質(四教、十二因緣、六度 等)、六即(行門位次)、十乘觀法(實踐觀法)等面向,對化法四教的教觀思想進行分析與詮釋,期能展示古代天臺學者所理解的佛陀教法內容的全貌,而能應眾 生病施予法藥,開方便門顯真實義,引導眾生進入一佛乘。

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的詮釋觀點/李幸玲(2008)

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的詮釋觀點

李幸玲*
 

提 要

 
梁.法雲的《法華經義記》是現存南朝最完整的《法華經》注疏,對於考察天臺智顗之前的《法華》注疏,以及世親《法華論》漢譯前,中國對《法華經》理解情形,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法雲的注釋是根據羅什二十七品的原譯本,不但以嚴密的科判展示其對《法華》的理解,也有明確的方法上的自覺,綜述並評論當時流行的各家詮釋,極少部分詮釋雖有失精確,但大致符合《法華》要旨,且迭有創見,部分觀點對後來的《法華》注疏者如智顗、吉藏有深刻的影響。

《釋禪波羅密.通明觀》的身體圖象/方素真(2004)

《釋禪波羅密.通明觀》的身體圖象

The Discourse of the Body aboutSupernatural Power
and Insightin Zhiyi’s Shi Chan Boluomi Tsidi Famen
 
 方素真Janus Fang

 

 

智顗(A.D.538-597)四十歲以前所寫定的《釋禪波羅密次第門》,正當中國煉丹術的全盛期(270-580), 身為中國人於知識養成期中,面對這樣大思潮的衝擊,真能置身事外嗎?他在《釋禪波羅密.通明觀》大量採用的身體論述部分,是完全承襲於印度禪法嗎?或者以 佛學系統暗藏煉丹術的資料?他於吸納轉化而創設出的天臺止觀,純粹是他一己靈犀觸發的嗎?基於這樣的焦點,本文擬於身體論述部分找尋資料的源頭,藉此分殊 智顗多元文化刺激與轉化的現象。

天台宗智者大師教觀思想與生命轉化/張文德(2006)

研究生: 張文德
研究生(外文): Wen-te Chang

論文名稱: 天台宗智者大師教觀思想與生命轉化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Huey-jen Y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一念三千、圓頓止觀、情緒、靜坐、生命轉化、教觀思想、智者大師

摘要:

長久以來人們追求外在世界科技文明的發展,獲得可觀的成果,也得到不少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甚至凌駕成果之上,直接威脅人們賴以生存 的大自然環境。若要扭轉這種日益惡化的趨勢,也許換個方向,往內在世界探尋生命意義,開發心智潛能,或可證明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想,是自在安詳與慈悲等精神 價值。智者大師「教觀雙美、定慧兼修」思想,對現代人提升內在精神生活,能夠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方法,理論上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一念三千」,實踐上最具 代表性的說法是「一心三觀」,兩者構成天台圓教的兩大特色。表現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完美結合,顯示其生命轉化義涵與時代價值。

天台智者教判思想之研究--以《法華玄義》為主/施凱華(2004)

研究生: 施凱華

論文名稱: 天台智者教判思想之研究--以《法華玄義》為主

指導教授: 陳英善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 90601809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天台、智者、教判、法華玄義

摘要:

被譽為自東漢以降,總集魏晉南北朝教判之大成,開啟了隋唐各宗派教判發展之宏規,高舉著聞義兼修、教觀雙美的天台智者五時八教教判思想,無庸置疑的是,以其廣大湛深的影響力,啟動了中國大乘宗派的義學教理研究與教派的宏揚發展。

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李宗明(1998)

研究生: 李宗明
研究生(外文): Lee,Chung-Ming

論文名稱: 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Educational Aspects of Tong-fa as Taught
指導教授: 曉雲
指導教授(外文): Hiu  W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 管理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1998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天台、判教、通教、化法

摘要:

通教化法的思想特質,就在於其能承先啟後,通貫佛陀一代時教。主要精神則在透過菩薩行者的闡述,讓學佛人回小向大,進而帶出慈悲與智 慧的佛法中心思想。所謂無量無邊法門,如導源歸於佛陀本心,就是「悲智雙運」這個宗旨。萬法歸一,歸於一心,而此一心就是般若妙慧與慈悲心的彰顯。透過通 教行門的彰顯,才能讓佛門弟子由初聞佛法、依法起修(藏),然後聽聞菩薩境界,努力實踐菩薩道的六度萬行(通),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習到廣度眾生的種 種善巧方便後(別),待時機成熟自然功德圓滿(圓),而共成佛道。

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林明莉(2000)

研究生: 林明莉

論文名稱: 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指導教授: 陳英善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號: 78611016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一佛乘、天台、智者大師、智顗、止觀

摘要:

當今學者在討論智者大師思想時,往往以「性具」、「性惡」的角度探討,此固然不違背智者大師之思想, 但筆者以為智者大師之所以依《法華經》立為宗,主要是根據《法華經》中「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及「如來但以一佛乘 故為眾生說法」 的「一佛乘」教理來說明天台之獨特及殊勝。又智者大師所著的天台三大部其所詮者不外乎一佛乘的教理與觀行,也是天台用以確立宗派的教理。故筆者以「一佛乘」的角度來探討智者大師的教理思想,以及其如何看待其他經教,如何凸顯、詮解、實踐天台依《法華經》所立的一佛乘教法,與其所代表的意義。因此,定此篇 論文之題為「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研究」。

天台智顗本跡思想之研究/李芬芬(2005)

研究生: 李芬芬
研究生(外文): Fen-Fen Lee

論文名稱: 天台智顗本跡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Trace" Thought of Tiantai Zhiyi
指導教授: 郭朝順
指導教授(外文): Chao-Shun Guo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號: M9141020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本跡不二 相待妙 絕待妙 開權顯實 發跡顯本 互具 一念三千、性具思想 性惡法門 圓教

摘要:

作為一代創宗大師,智顗(538-597)以《法華經》「開權顯實、發跡顯本」的精神,即於一切權法,消化融通藏、通、別三教,交織成本跡不二、互具的圓教思想。

本文嘗試從天台智顗著作當中,立足於本跡思想的觀點,全面性的檢視整體天台學的發展,並由多重面向與角度,來詮釋智顗本跡思想之真實意涵與圓融互具、本跡不二之特色,以求對智顗本跡思想有一較深層之理解與認識。

是故,全文以《法華經》所開顯之本跡不二之義理義涵為核心,文獻範圍以法華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與智顗《四教義》等相關經典,為義理發展的中心主軸。

天台智者的內外之判/韓煥忠(2002)

天台智者的內外之判

韓煥忠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提要:


天台智者非常重視佛教與外道的區別,在對三藏教的判釋中闡述了佛教相對於外道的優越性。就產生而言,外道起於對因果的錯誤見解,而佛教則是由於佛正觀因緣悟道而產生;就內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學詮因緣生滅四諦之理,能引導人們出離生死流轉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雖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離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門入理,佛依悉檀因緣善巧設教,而外道之四門皆無悉檀因緣;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對初心成就,既已遠勝六師外道。智者認為,佛教與外道優劣雖屬天懸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天臺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趙海涵(1999)

研究生: 趙海涵

論文名稱: 天臺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repentance rituals of master Chih-i of the T'ien-T'ai school
指導教授: 熊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1999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懺儀、天臺宗智者

摘要:

  我國懺儀的體制,至隋代天臺宗智者大師作《法華三昧懺儀》後始告完備。本論文題為:「天臺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期深入探討智者大師所制之《請觀音懺法》、《金光明懺法》、《方等三昧行法》、《法華三昧懺儀》等懺本的特質。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析論/趙東明(2001)

印順文教基金會九十年度論文獎學金論文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析論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班 趙東明 
 

 

摘要: 
 
本文嘗試以漢譯《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這一概念為主題,探討其內涵與意義。文章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試圖對「六根」與「清淨」二詞,作 一些說明與考察,並認為「六根」是吾人認識外在現象世界的媒介器官;「清淨」則是指斷惡修善、遠離煩惱的戒律行,以及由此行為所達至的身心寧靜和樂的狀 態。而所謂的「六根清淨」則一方面是以戒律行防護及收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覺與認識器官;一方面則是此種經由持守戒律之修行,使六根達至愉 悅、光潔的境界。文章的第二部份,則嘗試對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述「六根清淨位」(即「十信位」),這一位次的修行階位判攝與修行方法,作一探析,以期能明瞭 天台宗人對《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的理解與詮釋。

台灣天台教學發展之研究/吳秋慧(2003)

研究生: 吳秋慧

論文名稱: 台灣天台教學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 江燦騰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 宗教學研究所
學號: 89101805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天台教學、道場、教團、斌宗法師、牟宗三、吳汝鈞、尤惠貞、陳英善、法源講寺、華梵、湛然寺、慧嶽、曉雲、佛性與般若、天台圓教、中道佛性、維摩經、性惡

摘要:

台灣天台教學發展之研究
          ──論文摘要──
          本論文的主題研究,主要在:
          一、在宗派色彩淡泊的當代台灣道場,是否仍有人努力地在維繫天台教學的宗風,如台南湛然寺?
          二、是否能發現,有人正奮力向前地在開展天台教觀之學,而且前景頗佳,如台北石碇華梵大學曉雲法師之佛教事業者?
          三、學術界中學者們對天台學的研究,是否也正在日漸興發中?

生命之安立及其趣向善的探討--論天台圓教判釋開決對生命之啟發/劉秀真(2007)

研究生: 劉秀真
研究生(外文): Hsiu-chen Liu

論文名稱: 生命之安立及其趣向善的探討--論天台圓教判釋開決對生命之啟發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Huey-jen Y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圓教判釋、判釋開決、安身立命、生命之安立、天台、觀心、生命之趣向善、圓教義涵、生命、趣向

摘要:

本論文是為了要了解如何才能使生命安立及趣向完善,因為生命進程之中存在各種不同的緣起,如何於各種順、逆的動態緣起中,使之安立 並趣向完善?星雲法師於《迷悟之間.作者總序》中說:「我們一生當中,誰不曾迷?誰不曾悟?迷惑時,無明生起,煩惱痛苦;覺悟後,心開意解,歡喜自在。」 所以,九法界眾生的「一念」,隨時可能迷、可能悟;悟則自然安立,問題是如何面對另一種迷時之可能?《六祖壇經》云:「不悟,佛是眾生;一念轉悟,眾生是 佛。」般若是作用圓具一切法,若只在「悟時」有作用,那「迷時」怎麼辦?天台圓教決了「一念三千」的絕待圓融,是「存有論的圓具一切法」,順此「決了」, 若一念覺悟的法性般若起,當下即向善之行;若一念無明迷惑的貪瞋癡起,也可以是圓具一切法實現的可能,仍得趣向善之行。天台圓教的這種「決了」,也就是迷 亦是圓具之當體,故「迷時」仍得參與趣向善之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黃國芳(2000)

研究生: 黃國芳
研究生(外文): Hwang Gwo-fang

論文名稱: 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

指導教授: 萬金川
指導教授(外文): Wann Jin-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86212003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智者、止觀、醫療、養生、業病、魔病、實相觀

摘要:

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即在於要離苦得樂、斷煩惱、了生死。若不能達至於此,那麼所有的努力與辛勞,都將化為烏有。佛教常以醫來喻教, 在教法中常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而眾生則如病人,故佛有「大醫王」之稱,且專以療治眾生心病為己任。換言之,佛教的教法在徹底根絕包括病苦在 內的人生諸苦,此一直是佛教的根本宗旨所在。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全部佛教的教理行果,都可以看作是廣義的、深義的醫學,是用以提供並醫治眾生的心病而 設。

由整體療癒的觀點談疾病防治─以天台觀行與系統思考為進路/謝崧熙(2006)

研究生: 謝崧熙
研究生(外文): Sung-hsi Hsieh

論文名稱: 由整體療癒的觀點談疾病防治─以天台觀行與系統思考為進路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Hui-zhen  Yo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天台觀行、整體療癒、疾病防治、系統思考

外文關鍵詞: SARS

摘要:

「系統」就是你所感覺到的整體,「系統思考」是「看見整體」的一項修練,追求的是見微知著的智慧與問題根本解的洞見,此需具備一願意 開放承受衝擊的意識和堅持的行動。進入它的核心將導致個體一系列的心智變革,開啟生命全新的視界和品質。「整體療癒」就是視色心、法界為一整體之系統思考 下,追求個體身心健康與圓滿境界目標的觀念和行動總合。在此,「療癒」一詞不僅指涉實際治癒身、心疾病,也指禪修者堪忍身體病痛,乃至泰然面對死亡的能 力。「疾病防治」則是順應於整體療癒架構下,水到渠成的一項成果。疾病防治需要置放於整體療癒的架構下進行系統思考,這是本論文的界定和思維。西方學者所 講述的系統思考其邊界,以佛教哲學的觀點略嫌局限——仍局限於意識界,即處在不究竟的無明結構限制中,需要以禪定智慧觀破。
 

智顗醫學思想之研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 /黃柏源(2000)

研究生: 黃柏源
研究生(外文): Po-yuan Huang

論文名稱: 智 顗 醫 學 思 想 之 研 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Zhiyi’s Thought of Medical Science── Focus on “Contemplation in a State of Illness” of  “Mo-Ho-Chih-Kuan”
指導教授: 楊惠男、陳欽銘
指導教授(外文): Hui-nan Yang、Chin-mi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號: M8521016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摩訶止觀、智顗、觀病患境、十乘觀法、藏象學說、四大病相、五臟病位、醫學思想


摘要:

印度醫學隨著僧侶與佛教經典的傳入,在佛教典籍中也可以見到醫學的觀念以及疾病的治療方法。在「觀病患境」一文中,同樣可以看出這種為解決身體苦痛所發展出 來的「佛教醫學思想」。本論文即以智顗的醫學思想研究為本論文的主題,一方面藉助歷史的經驗,了解智顗如何將佛教思想與醫學兩者融合,以及其融合的結果。

天台懺法之研究/蕭麗芬(2000)

研究生: 蕭麗芬
研究生(外文): Hsiao Li-Fen

論文名稱: 天台懺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Research of T''ien-T''ai Repentance
指導教授: 陳英善
指導教授(外文): Chen Ying-Sha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87104024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4

中文關鍵詞: 天台懺法、法華三昧、事懺、理懺、圓頓止觀

外文關鍵詞: T''ien-T''ai Repentance、Lotus Samadhi、Shih-Ch''an、Li-Ch''an、Yuan-Tun Chih-Kuan

摘要:

學術研究並非象牙塔,終極目標在解決社會問題,增進人類生活.大乘佛教真價值,不重世間集滅相的剖析,而是標榜菩薩大行,發揮其慈悲雙運的精神,依經循論作此文,意在彰揚古大德思想之精要,期於今後得以被明確體認與踐,發揮安頓,淨化人心之功效.

          本論文除序,結二論外,共分四章論述.序論依例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處理方法.結論則略表自勉勉人之意,四章概要如下:

《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 /周敏惠(2003)

研究生: 周敏惠

論文名稱: 《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

指導教授: 丁敏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號: 89151015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金光明經、佛教文學、敘事


摘要:

本論文以敘事學角度進行佛經文本分析,藉由對《金光明經》敘事結構、表現形式及其話語的把握,釐清此經之文學特質,並凸顯佛經獨特的敘事性。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古天英(1989)

研究生: 古天英
研究生(外文): GU,TIAN-YING

論文名稱: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指導教授: 李志夫
指導教授(外文): LI,ZHI-F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1989
畢業學年度: 7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智覬、摩訶止觀、天台圓頓止觀、佛教、實踐體系之分說、圓頓、教育


摘要:

  「摩訶止觀」是天台圓頓止觀之代表性作品,也是智覬晚年的重要講述。當時判教的說法已立,「圓頓」在判教上自有 其特殊地位與意義,因此圓頓止觀涉教亦涉觀。但本文對「摩訶止觀」的探討並不正面處理判教方面的問題,而直就止觀實踐的層面探討圓頓止觀的內容,由此進路 來了解「圓頓」之義,以避免一切由判教所帶來文字上 觀念上的誤導,以及法門高下優劣之見。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趙東明(2002)

研究生: 趙東明
研究生(外文): Jau,Dung-Ming

論文名稱: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

論 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three thousand worlds immanent in a conscious-instant”on  T''ien-T''ai Chih-I''s Mo-ho chih-kuan
指導教授: 楊惠男
指導教授(外文): Huei-Nan 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R87124005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五時八教、圓融三諦、一心三觀、妙法蓮華經、六根清淨、位、五品位、性具實相、一念三千

外 文關鍵詞: the five stages and eight teachings、the perfect triple truth、the three views in one mind、the Lotus Sutra、the ( stage of ) the lustration of the six sense-organs、the stage of the fifth class、the mind-nature contains the  real aspect、three thousand worlds immanent in a conscious-instant

摘要:

本論文是以天台智顗在《摩訶止觀》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念三千」說為研究主題,試圖發掘出「一念三千」說的思想根源, 以及全面理解「一念三千」。本文以為智顗的「一念三千」是他親歷《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之宗教境界,而提出的止觀觀心解脫論,亦是被智顗 判為純圓獨妙之《法華經》「諸法實相」的教義所在。而此「六根清淨」的宗教體驗,是他對宇宙萬象的真實體驗,是以「一念三千」說,亦是智顗由宗教經驗所建 構出的宇宙圖式。

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以《摩訶止觀》、《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為文獻依據/郭濟源(2004)

研究生: 郭濟源
研究生(外文): Guo, Jih-Yuan

論文名稱: 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以《摩訶止觀》、《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為文獻依據

論文名稱(外文): Cultivating the Samadhi Thorough 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 According to the Texts of Mo-ho Chih-kuan, Chueh-i San-mei and Sui-tzu-i San-mei
指導教授: 陳娟珠
指導教授(外文): Chen, Juan-Zh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號: M9021001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非行非坐三昧、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止觀、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般若三昧
外文關鍵詞: Neither Walking nor Sitting Samadhi、Chueh-i San-mei、Sui-tzu-i San-mei、samatha and vipasyana、Chih-i、25 Expedient Means、prajna samadhi


摘要:

  本文<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以《摩訶止觀》為主要文獻依據,《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為次要文獻依據,原因 是三者的連結來自於《摩訶止觀》故。《摩訶止觀》乃智者大師(538-597)晚期的作品,其思想已達非常圓熟之境地,故藉由較早的《覺意三昧》可以一窺 智顗思想的根源與發展;《隨自意三昧》又比《覺意三昧》早,更可從中看到智顗如何傳承慧思(515-577)的思想,並作何種程度的轉折。

持戒清淨對於天台止觀修證之重要性──以智顗《摩訶止觀》之論述為中心 /何名容(2004)

研究生: 何名容

論文名稱: 持戒清淨對於天台止觀修證之重要性──以智顗《摩訶止觀》之論述為中心

指導教授: 熊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號: 90151011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持戒清淨、十支戒、中道之戒、有相懺悔、無相懺悔、一心三觀、圓融妙諦


論文提要

  佛法修行以解脫為目標,解脫的意義可分為世俗超脫和究竟解脫;戒律是以解脫為目標,作為修行的重要依止;天台止觀中的持戒清淨,其內涵即是從世俗的超脫到究竟的解脫,亦即從事律儀戒到理戒,以戒律和止觀修證的關係,透過一心三觀、圓融妙諦的思想型態說明持戒的意涵。

  本論文以《摩訶止觀》中的持戒清淨作為討論主題,從持戒清淨本身的討論,包括戒律的持犯與懺悔,以及討論智者大師以一心三觀和圓融妙諦對於持戒清淨意涵的 深化。由此可知,天台論持戒清淨是屬於圓戒思想,周備圓融;持戒清淨亦融攝戒定慧三者於其中,其具體的表現亦可於懺悔內涵中呈顯。本文即是從持戒和止觀的 關係,說明戒行清淨為止觀修證之首務,以天台止觀之觀陰界入、觀不可思議境與持戒清淨皆以觀心乃至中道為圓頓思想的實現。

智顗《摩訶止觀》「不思議境」思想/郭秀年(2010)

研究生: 郭秀年
研究生(外文): Guo, Xiu-nian

論文名稱: 智顗《摩訶止觀》「不思議境」思想

論文名稱(外文): Zhiyi on the “Inconceivable Ream” in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指導教授: 釋仁朗
指導教授(外文): Shi, Ren-L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號: M9521017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不思議境、圓頓止觀、一心三觀、一念三千、十如是、十界互具、十境十乘觀法
外 文關鍵詞: the state of inconceivability the round sudden calmness contemplation one mind three contemplations one thought three thousand Ten Suchness ten realms co-exist ten states ten contemplation methods


摘要:

從 早期阿含經典,或部派佛教時期之論典,對於「不思議」一詞多半以輕描淡寫之方式呈現。有關人類理智無法探求宇宙世間之大小長短,成住壞空,或佛國境界、龍 界、眾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則以「不思議」一詞概括之。部派時期之《俱舍論》指出:諸佛業用、神變境界與眾生業果差別三事為不可思議;至初期大乘《般 若經》,則提出「五不思議事」即:自性、方處、諸住、一異、利樂,此五事指「法」的無自性、無空間處所、不住於寂靜、安樂等境、諸法之一或異、及利樂眾 生、隨順眾生之種種示現,皆是不可思議。《華嚴經》強調十方諸佛、登地菩薩之圓滿無礙境界是「不思議境」,是甚深之三昧,也是五十三參善知識們修道之悟 境。

智顗《摩訶止觀》與智旭《彌陀要解》觀法之比較研究—探究觀心法門與持名念佛雙修之義理根據/林良儒(2010)


研究生: 林良儒
研究生(外文): Liang-ju Lin 


論文名稱: 智顗《摩訶止觀》與智旭《彌陀要解》觀法之比較研究—探究觀心法門與持名念佛雙修之義理根據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Hui-chen Y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觀心、持名念佛、二六時中、三摩地、究竟解脫、智旭、智顗


摘要:

 吾人之所以修學佛法,無非是想成佛,成為一個究竟解脫之覺者,並且亦得以幫助他人徹底覺悟。而希望成為一個無上正等正覺之覺者,則須依教奉行(亦即修學佛法),才有成功的可能。眾所皆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雖法法皆成無上道,然並非所有法門皆能適合自己修學而能得到成效。因此,吾人首先必須選擇 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修學,方有機會進入佛道之門,得以一窺佛道之堂奧。否則即使自認為學佛之徒,並且非常精進地鑽研佛法,最終仍舊只能算是學佛之外道。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摩訶止觀》正修行法門二者之比較/陳勝彥(2010)

研究生: 陳勝彥
研究生(外文): Cheng-YenChen

論文名稱: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摩訶止觀》正修行法門二者之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hi Chanboluomi Cidifamen and Mohozhiguan("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zheng Xiuxingfamen
指導教授: 林朝成
指導教授(外文): Chao-Cheng Li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6
中文關鍵詞: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天台、禪法
外文關鍵詞: Shi Chanboluomi Cidifamen、Mohozhiguan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Tiantai、Zen praxis

摘要:

自 佛教傳入中國的同時,具體的禪法修行方法不久也同時傳入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禪法的修行與流佈大放異彩。大抵而言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受到西域佛教 的影響,對於佛教信仰虔誠,國王乃至貴族大臣大都喜歡神通靈驗,因此住錫北方的僧侶們精勤修習禪觀,實踐坐禪而輕義理,以神通取信大眾為目的。至於南方, 則受魏晉以來的清談遺風影響,偏重於義學的講解與研究,對於禪修卻不太重視。南北雙方,各執一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這種情況一直要到天台智顗大師提倡 「教觀雙運」、「解行並進」後才大為改觀。

《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2001)

2001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

提要

《摩訶止觀》雖立圓頓之一心三觀為標的,但就其實際內容而言卻多在次第三觀上著墨。以是,本文提出觀境、觀道、觀理、根性四個次第解析《摩訶止觀》之以次第思想架構彰顯圓頓之意趣,及其從次第到圓頓之禪觀思想。最後並藉由與其他道次第經論之比對,宏觀其道次第思想之特色。

法華懺法與止觀/鹽入良道

摘要:

法華懺法,說是中國、日本之天台教圑中宗教實踐儀則,它是汲取了天台智顗之法華三昧行法(一)及四種三昧之半行半坐三昧所成立,在最初大致應是如此。這是以禮佛、請佛乃至懺悔爲中心佛教儀禮,以止觀作爲根據,因爲汲取了坐禪實相正觀行法,所以稱之名爲懺儀或是行法。

華嚴圓教與天台圓教思想之比較研究/葉振興(2006)

研究生: 葉振興
研究生(外文): JENN SHING-YEH

論文名稱: 華嚴圓教與天台圓教思想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熊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 92601816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無盡緣起、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五時八教、純圓獨妙、三時五教
  

智者中道圓頓思想之研究/施凱華(2008)

研究生: 施凱華
研究生(外文): Shih Kai-Hua

論文名稱: 智者中道圓頓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Jong Daw Yuan Duenn of Zhi Zhe
指導教授: 潘小慧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號: 494038039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中道實相相待妙絕待妙覺意三昧三軌成乘四句分別論證

摘要:

本論文是以智者「中道實相」為論證主軸,以「中道實相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中道實相」之論證義理架構,彰顯出其所蘊涵之圓滿微妙教義之展現與實現。
經由對智者相關之經論義理之論證推演,本論文欲建構與開展出六重義理論證進路,進至如下之預期與展望:

天台圓教觀心哲學之義理與實踐/陳相仲(2002)

研究生: 陳相仲
研究生(外文): Chen Hsiang Chung

論文名稱: 天台圓教觀心哲學之義理與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 The doctrine and practice of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s philosophy of Chung-hsin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You Huey J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系碩士班
學號: 89212006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天台宗、圓教、觀心、智者大師、一念無明法性心、無明即法性、一心三觀、圓頓止觀
外文關鍵詞: T’ien-t’ai School、Perfect teaching、Chung-hsin、The Master Chih-I、One single mind embracing ignorance and dharma-nature simultaneously、Ignorance is itself dharma、Triple contemplation in one mind、Yü、an-tun-ju-chung


摘要:

本論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就是想要從佛教的義理與實踐這兩者之間,嘗試圓融地尋找一門可以方便契合與相應諸類眾生的 觀行法門,並且期待經由這項法門所呈現的義理認知以及如實觀行之後,能夠提供眾生自行地觀照諸法如實真相的方法,亦即藉由圓頓止觀、一心如實地觀照而能展 現出無上般若智慧並得以清淨自在以及解脫無礙。所以,透過天台智者大師所研究與詮釋之天台觀心法門,便是本論文所著重研究之中心思想以及參考依循之根據。

天臺智顗《法華三昧懺儀》的特殊義涵與實踐法門之研究/莊秀月(釋濬慧)(2008)

研究生: 莊秀月(釋濬慧)
研究生(外文): Hsiu-yue Chuang

論文名稱: 天臺智顗《法華三昧懺儀》的特殊義涵與實踐法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Particular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ien-tai Chih-I''s Fahua Sanmei Chanyi
指導教授: 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 Huei-jen Y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0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無相懺、有相懺、智顗、慧思、正觀實相、一心三觀、圓頓止觀、一念三千、十境、十乘、《法華三昧懺》、慧文、開權顯實

摘要:

面對現代人所遭遇的諸多身心障礙問題,應如何正視生命存在之意義,適切地對應現實生命中的各種病態,進而尋求可能的解決之道,其 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匡正社會,利樂人群,實是當務之急。然而,面臨社會的混亂,應如何正視現時生命之教育,使生命融合「懺悔」之觀心法門,真正相應地契 入其義理而如實地實踐及「圓觀一念心」 的具體觀行,是不可忽視的真實問題,亦即如何藉由懺悔的真實妙義,才能相應於「現實生命教育」,而使之身心清淨,解脫自在。又如何以生命教育度化眾生的悲 智精神,具體落實佛教之人間修證,普及於社會的各個階層教育倫理道德上,淨化民心,而如實觀照「一念心」的修證,當是「現實生命」教育所急須發展的方向。

試論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之義/陳立驤

試論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之義

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陳立驤(台灣高雄)
 

論文摘要

本文不僅是筆者研究佛學的第一篇正式成果,同時也是筆者研究宋明理學分系問題的一個延伸發展。
筆者近五年來一直著力於宋明理學分系問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除撰成十餘篇論文,並提出宋明理學可概分成「分解的思路」與「辯證的思路」(全體論的思路)這 兩種義理型態外,並發現到:先秦道家(老學、莊學)與佛教禪宗(北宗、南宗)等,也可概分為這兩型。不意近來筆者在研讀天台宗的文獻時,竟也發現到:其實 智顗(智者大師)的「一念三千」之說,也可用「辯證的思路」之型態來解讀。基於此,故筆者乃決定將它形諸文字,以就教於佛學與天台學的方家。